腊八,腊八,给娃冻个冰瓜。再有10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这勾起了我许多关于腊八节的记忆。
腊八节是我孩提时代最向往的一个节日,每到腊八节的先一天晚上,母亲会早早地把烧开的水放凉,用一个老碗盛上多半碗凉开水,然后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胡萝卜,切一个圆坨放入碗中当月亮,再把红萝卜片切碎放入水中就成了漫天的星星。条件好的时候,还会放些糖精、白糖、冰糖之类的甜物。
我看着母亲做完这些,然后跟随母亲把碗端出放在窑洞外面的窗台上。这一夜,我会带着对我的冰瓜的向往和对腊八节的期待进入甜梦。
第二天一早,我是在母亲的锅台上飘过来的臊子汤的香味中睁开眼睛的,顾不上穿好衣服,就赶着去看我的冰瓜。母亲会一把抓住我,帮我穿好衣服,亲我一口后笑着告诉我冰瓜已经在灶台上暖上了,让我先洗脸吃饭。
那时候生活物资极度贫乏,但父亲母亲为了让我们几个年龄还小的孩子在腊八节吃上一顿臊子面,会想方设法弄来一些麦子面。当习惯了高粱面团团、包谷面窝窝的我吃到第一口臊子面时,才知道天底下最香的食物就是母亲做的臊子面。我一吃就是几碗,直吃到小肚子滚圆滚圆才罢。父亲是看着我吃饱之后才开始动筷子的,然后大哥、三姐、二哥和母亲才开始吃,他们最多一人能吃上一碗臊子面,然后再用高粱面团团垫补垫补。
腊八节吃臊子面前,母亲会让我端上面碗去门道里泼洒泼洒,一般是挑一筷子面放在门墩上,然后再浇点臊子汤。这时候人才可以开吃。本意是为了敬拜天地,确保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先祖,确保全家平安健康。但现在想想,这个风俗习惯实际上是给那些饥饿的飞禽或家禽提供了一顿美餐。这对于严冬中游走大自然的鸟雀们不失是一个善举。
对于冰瓜冻得瓷实程度,父亲在详细观察之后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冻得不结实,说明那个冬天是个暖冬,来年会大旱;如果冻得结实,说明来年肯定丰收;如果冰面上冻出了突出的疙瘩,则说明那个冬天是寒冻,父亲担心的是种在地里的冬麦会不会冻死。父亲就是凭这些先祖们传授下来的经验,提前做他的家庭的生活准备。
吃完早饭,外面还是很冷,我只有坐在炕头上听父亲、母亲给我们讲一些亲戚朋友的事,做一些那年那年过腊八的回忆,直到天气变得暖和母亲才允许我跑出去玩。
出门时肯定是提着我的冰瓜的。用自己的舌头舔一舔,感觉一股透心的凉渗入心扉,透心凉中又带着一份甜,而且胡萝卜做的星星月亮将冰瓜布置得格外美丽,就像那群星璀璨的明月之夜。
走到村头,玩伴们早已等候在那里,十几个提着冰瓜的孩童,脸冻得通红通红,但还是忘不了要彼此比一比尝一尝,看谁的冰瓜好看,看谁的冰瓜甜。品尝中发现有用红糖水做的,舔起来有一股药味,还有的玩伴手中提的冰瓜既不放糖也不放胡萝卜,全是用白水冻的,我们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冰瓜让给他提一提或者舔一舔,那时候,我们这些山区的孩子,或许以为这就是帮助,这就是友好,这就是善举。
快有四十年的光景过去了,但我无论身在故乡还是游走远方,依然能记起孩提时过腊八的情景,忆起父亲母亲曾经给予我的疼爱和温暖。
在我家乡有一句民谚,“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腊八这天非常冷。虽说不至于把下巴的冻掉,但是腊八这天冷却是真的。这一天俗称“腊八节”,从这天开始民间就开始准备年货,杀猪、宰羊、蒸馍、做新衣、买鞭炮就开始了,年味也就一天比一天浓烈。
腊八节这天,都要喝腊八粥。记得小时候,一到这天母亲要起得很早熬腊八粥,我们还躺在暖暖的炕上睡觉,依稀听见母亲拉风箱的声音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我也不知又睡了多久,就听母亲喊叫,“快,都起来吧,喝腊八粥啦”!我们赶快告别暖呼呼的被窝儿,叠好被子,放好饭桌。母亲就把一盆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了上来,给我们每个孩子盛上一碗。那粥是用黄米和豆子熬制的,吃到嘴里粘粘的,有一种独特的粮食的香味。那年月家家都很穷,能吃上一顿腊八粥不亚于过年,这粥也就不可能熬的很多,每个孩子只能分到一碗,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盆,于是就把碗舔的比洗过的还干净。吃过饭我们就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喝过热乎乎的腊八粥,走在冰冷的路上全身都暖暖的,嘴里还不时回味着粥的余香。
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偶尔的腊八节也象征性地喝腊八粥、吃腊八蒜,但总觉得很刻意、很勉强,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在老家时的那种气氛和味道。自从考学走出家乡,就再也没有吃过母亲熬的腊八粥。上学时腊八还没放寒假,工作后腊八也无法赶回家里。现在想来有二十多年了,那腊八粥的香气再也没有感受到,母亲熬腊八粥时拉风箱的声音和刀铲碰击大铁锅的声响也仿佛成了记忆。
现在母亲已经老了,已是满头白发,她也随着自己的几个孩子离开了故乡,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间来回游荡。尤其是她也从过去生活的主角,演变成现在生活的配角,生活上的事情时常听从我们的安排。每年的腊八节,每每被淹没在我们工作的忙忙碌碌之中,腊八的主题,再也没有我们童年时那么鲜明,再也没有母亲作为生活主角时安排的那样细致、周到。今天正值腊八节,天气比往年寒冷,我家晚饭吃了腊八粥。端起饭碗,我想起了母亲,不知她在离我遥远的地方有没有喝上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腊八粥。
腊八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它由来已久,传承至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芳香弥漫的腊八节,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让凡夫俗子神往,而且也是许多文学大师的钟爱。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人杜甫的《腊日》算是较早描写腊八节的诗歌。从诗句中可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很冷,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透漏了因不能回家淡淡的忧伤。
宋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而过腊八节、食腊八粥在现代作家的笔下更是摇曳生姿,楚楚可爱。沈从文在《腊八粥》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喝腊八粥的样子,跃然纸上。
而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一文,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质朴而感人。原来,最深的怀念,就是平实地讲述,贴切恰当。
梁实秋的腊八粥曾被誉为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在《粥》一文中,他这样描写熬腊八粥的场景:“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明瓦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在这篇文章中,腊八粥的做法,煮腊八粥的食材、器皿以及人们吃腊八粥的热闹情景,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印象深刻。
金庸先生在《侠客行》中也曾写到过腊八粥。孤悬海外的侠客岛派出赏善罚恶二使来到中原,强行邀请武林各大门派掌门人赴岛喝腊八粥,不肯接受邀请的门派皆被二使斩尽杀绝,而以往去了侠客岛的掌门人又个个杳无音信。石清闵柔夫妇在巢湖边上听到讯息,星夜赶来上清观,最后竟不惜比武争取,正是他们的侠义精神,唤起未曾相认的儿子石破天对母子真情的感动踏上了去侠客岛的路。书中有这样的细节:当面对冒着绿气的腊八粥时,众人以为是剧毒无比,必死无疑,郑光芝端起腊八粥,一口气喝了大半碗,说道:“你我相交半生,你当我郑光芝是什么人?”解文豹大悔,道:“大哥,是我错了,小弟向你陪罪。”当即跪下,对着他磕了三个响头,顺手拿起旁边席上的一碗粥来,也是一口气喝了大半碗。两人相拥在一起,又喜又悲,都流下泪来……众侠在侠客岛上演绎了一场叠荡起伏的生离死别大戏,由此所彰显的人性善美,却是感人肺腑。
大师们笔下的腊八粥,透着浓浓的情意,值得我们细细赏读,慢慢品味!
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来到了。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是会为我们精心熬制一碗粥。母亲的粥很简单,一把白米,几枚红枣,外加一小把杂粮。母亲常说,这粥中自有一番道理,只是寻常人难以品到。
总是觉得母亲说得过于玄妙,这粥有什么大不了的,无非就是一把米,几枚红枣而已。见我这样说,母亲说:“你啊,还年轻,自然品不到这其中滋味,等再多一些磨练,也就知道这尘世间的酸甜苦辣了。”
每年的腊八节,母亲的话总是最多。只是在我看来,这粥固然好,可如若每天都喝,势必让人受不了。于是,还是喜欢时常去餐馆大吃大喝,还是喜欢让自己为了所谓的名与利而奔忙于职场当中。
时间久了,竟让人有所难言,不仅内心深处煎熬,就连身体也跟着不对劲。一把白米,几枚红枣,外加一小把杂粮,母亲将粥熬好给我送来。那一天,她对我说:“饮食素淡一些,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免受病痛的困扰,尘世上的事情看淡一些,就可以让我们内心得到安宁。”
许久想不开的我,没想到母亲的几句话便让我的心结打开了。原来这尘世间的一些道理,竟在这一碗小小的粥中。凡事看淡一些,就可以不为此而身心疲惫,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
那一年的腊八节,因母亲的一碗粥而让我有所感悟。人世间的一些东西,有多少是我们所需要的,又有多少是我们所不需要的?为什么我们总是为了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而去争去抢?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平淡地去看待一些事情?
大寒刚过去没多久,转眼间明天就是腊八了,过了腊八,鸡年的春节也就不远了,按照老历这就算是进了年关了。想起腊八,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天要喝粥,其实腊八养生不仅仅只是喝粥,各地的习俗都不同,今天华吉堂护肤专家就跟您聊一下腊八如何养生,腊月里从头到尾美美的。
我们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庆祝各种节日的时候都离不开特色美食,腊八也不例外。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中国喝腊八粥的习俗已延续了上千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我国的饮食往往和养生保健连接在一起,按传统的养生观点,腊八粥具有健脾益肾、滋补虚损的功效。根据现代营养学的分析,粥是由多种谷类和豆类等食物组成,豆类中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谷类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丰富的`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而干果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这些熬粥用的原料基本上没经过研磨和加工,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都完美的保留下来,避免了营养的流失,食物进入体内最大限度发挥了他的作用。这些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呵护肌肤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腊八粥不是灵丹妙药,要长期坚持,光靠腊八一天是很难起到效果的。所以腊八粥不必非滴腊八这天才喝,经常喝有助于养生保健,美容美颜。
喝完腊八粥,新年也不远了,过年期间MM们都希望自己美美哒,除了通过食物养生保健外,护肤品也能养生保健,含有天然植物成分的护肤品同样也能养生保健,美白养颜。纯天然的护肤品具有温和无刺激等特点,含有多种纯天然的植物精华,温和护肤的同时给予肌肤最天然的植物呵护。人参在中医中是很好的药材和保健用品,很多中医著作中也提到了人参具有美容护肤的效果,适量食用具美白功效的人参等中药材,肌肤可保持白净润泽,不易生斑,抗皱美肤,延缓衰老等。将人参精华利用在护肤品中会具有更好的护肤效果。华吉堂采用天然人参,为大家提供安全、健康、绿色的产品。大家都知道人参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其实人参加在护肤品里护肤效果更好,本公司采用纯天然人参精华,制作研发了多款护肤产品,快来试试吧。
2009年除夕之夜,看完了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我就知道,我马上要四十岁了。
想想也真可怕啊,什么事情还都没做呢,怎么就到不惑之年了?我——真的不惑了吗?
而谭守维,当年我最好的朋友,离开这个世界竟然有十四年之久了。
春节前,腊八那天,在新华书店里,偶遇易晓红和她的女儿谭晓蕾,我就有了一种时光易逝,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谭晓蕾已经是大学生了,师范大学家居设计专业。我问晓蕾,小时候你喜欢画画的,不知现在还画吗?
她或许真有搞艺术的那种敏一感,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她不好意思地说,画倒是还画,但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而是漫画——
我笑着说,漫画也是艺术嘛!
晓蕾微红着脸说,我也许——对不起我爸爸!
易晓红在旁插话道,蕾蕾你也不必惭愧,你的专业也属于美术范围嘛!
我说,是啊,很不错了!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画它一辈子,总会出成绩的。
晓蕾俏皮地说,谢谢强叔,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画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我的事业,再说了,我画画的时候感觉很快乐,心情很平静,那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是用画笔去感悟生命、去伸张自我——就象强叔写文章一样,一辈子放不下的。
听了晓蕾这番话,我不由得喜悦万分,谁说90后的孩子浅薄无知?
我对易晓红说,晓蕾这孩子是有艺术天赋的,我相信她不会丢掉自己的天分——
我对晓蕾说,蕾蕾有这番志向和修养,我感到无比欣慰,我决定破费——请蕾蕾喝粥,不知肯赏光吗?
谭晓蕾说,好啊!强叔请客,侄女怎敢不受啊!
易晓红笑道,不行,我抗议,炳强你不能只请晓蕾,不请我。
我说,那是当然!没有你哪有她?
于是,母女俩儿都吃吃地笑。
到了粥店,我问晓蕾,这里什么粥都有,你想喝哪种?
晓蕾说,您请客,当然是您说的算了,您给我点哪种我就喝哪种。
我说,我点的未必合你的口味。
晓蕾说,不,强叔点的一定合侄女的口味。
我说,蕾蕾,还是你自己点吧。
蕾蕾说,好吧,我自己点粥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
我笑了,说,好吧,如果不是太苛刻的话,我想什么条件我都会答应。
晓蕾说,我的条件就是,您和我妈妈的粥都要我来点。
我说,好吧,但愿你不会让我和你妈妈失望。
晓蕾说,我当然不会让二位失望。
晓蕾去吧台点粥了。
易晓红只在旁边微笑着,看我和她的宝贝女儿斗嘴,一脸的平静。
我对易晓红说,我喜欢晓蕾的这种自信。
一分种后,晓蕾回到了桌上。服务员随之端来了三碗粥。
晓蕾站起来,为我们分粥。她给她妈妈点的是冰糖绿豆白米粥,给我点的'是小甜玉米粥,给她自己点的也是小甜玉米粥。
晓蕾问我,强叔,怎么样?我点的粥合您的口味吗?
我看了看易晓红,她还是一脸平静而愉快地微笑着,只低头喝自己的粥。
我不回答晓蕾,先喝了一小勺玉米粥,然后才说,晓蕾真厉害!不过我更想对你妈妈说一句话。
我转过脸,对易晓红说,谢谢你,晓萍,我替守维兄谢谢你。
再看易晓红,她的眼眶早已润一湿。
晓蕾有些疑惑地看着她妈妈,再看看我。她一定以为自己听错了,她不明白我为什么叫她妈妈为晓萍。
易晓红马上对谭晓蕾说,蕾蕾,我当年嫁你爸爸的时候,是叫易晓萍的,你爸爸和你强叔一直称我为晓萍的。
谭晓蕾“噢”的一声,脸上立刻就绽开了笑容。
晓蕾笑着对我说,强叔叔,我妈妈经常提起您的,她说您是我爸爸当年唯一的好朋友,比亲兄弟都亲。
晓蕾接着说,我七岁的时候就知道您和我爸爸一样,都喜欢喝我妈妈煮的玉米粥,那时我还小,心想,玉米粥有什么好喝的?后来一经过我无数次的试验,我发现您和我爸爸的口味是绝对正确的,玉米粥的确是天下最好喝的粥,其它的粥跟它相比,简直不能算粥——我现在也最爱玉米粥!
我和易晓红被蕾蕾的这段甜言蜜语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小姑娘还真会哄人啊!也风趣——
我心底下又感叹,如果守维活着该多好啊,看着自己的女儿出落得这么标致可人,他将会多么自豪又骄傲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儿歌我第一次听说,是在有一年的春晚,那个叫做邓鸣贺的小男孩,手里拎着个小灯笼,一摇一晃的,边走边唱着。自那以后,逢到腊八,我就一定会想起那个白白胖胖,明净可爱的小男孩。听闻那个孩子已然因病离世了,但很感激曾留下的那个喜庆美好的瞬间。
腊八节之于我的家里,还是比较重要的一天。因为从这一天起,家里就要备年了。
我的姥姥生长于农村的大户人家,后又嫁于省城的大户人家,故而对于许多传统礼俗都有很多的传承。虽然到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家里已经不那么讲究了,但是姥姥依然会循例,“小隆重”地过腊八节。
每年刚进腊月,姥姥就早早地在日历上圈出腊八的具体日期,提醒自己不能忘记。
到了腊八那天,天还没亮,姥姥就起床了,还要赶着我们全家都起来。她说习俗里讲究,这一天要祭灶神,她们通常称为灶王爷。传说腊八这天,灶王爷要登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人间疾苦,所以一定要赶在灶王爷登天前起来,举办祭礼。在姥姥看来,这是个严肃而神圣的.主题,必须认真地完成,才能保证来年一家人的丰衣足食。
姥姥说,早年间,她们都会在厨房的墙上张贴灶王爷的画像,意即“请灶神”。灶王爷就这样目睹见证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然后被人家虔诚地祭拜着,祈求着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说人家的好话,诉诉人家的疾苦,请玉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保佑一家人衣食无忧。
住在城里的人家,灶王爷的画像自是不再张贴了。事实上,我也不记得画像上的灶王爷是什么模样,大抵跟那些中国古典的神神怪怪都差不离儿吧。没了画像,姥姥就在心里祭灶爷。她总是一边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一边嘴里念叨着:“灶爷保佑,灶爷美言,保佑我儿孙有粮有肉”。我便倚在厨房门边,听着姥姥的念叨,眼前就浮现出了米粮满仓的场景,当然,还有一碗碗香气喷鼻的红烧肉,那简直太美了!
但是姥姥说,腊八这天,家里一定不能吃好东西。反而要吃些简单的。她说不同人家的讲究不同,有些人家会做腊八粥,说糊粥可以堵了灶爷的嘴,让他登天后,在玉帝面前不要乱说。我家里不喝腊八粥,姥姥说我们要把家里的剩饭都吃掉,那是吃给灶王爷看的,看看我们的生活多疾苦;然后她会用玉米面糊糊去堵灶王爷的嘴,让他只捡我们好的话头说。于是,这天我就总是嘟着嘴,跟着家人吃剩饭,或者吃馒头,面条,没有任何荤腥。于是姥姥就不停地哄劝我,说忍一忍啊,过了腊八就是年,就有吃不尽的好东西了。
这个我信。在我的记忆中,每个腊八后,姥姥就会格外忙碌起来。每天家里都会添置许多新的年货,乡下的亲戚也会来送年猪,姥姥还会去菜场灌香肠,杀鸡宰鹅,那是真格儿的丰盛年景儿。当油果儿油饼儿装满坛,当鸡鸭鱼肉都喷着香,万家灯火里,就满满都是吉庆和欢愉了。
婆母家的腊八则没有那么重要的祭礼和习俗,不过也有自己过腊八的方式,比如泡制“腊八蒜”。婆母会取了干净的玻璃瓶来,剥好许多蒜瓣儿,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瓶内,再倒进去大半瓶醋,加入一些白糖,封紧了瓶口,搁置起来。到了年三十儿的夜里,婆母家里就会边看着春晚,边包着饺子,然后在鞭炮声中迎新吃饺。这时候再取出腊八蒜,倒出那醋汁,把饺子蘸着醋汁吃,醋汁里有蒜香味儿,还有酸甜味儿,正是口齿生津的好口感。
读大学时,同宿舍的姐妹来自全国各地,自然各有各的腊八习俗。我上铺的小姐姐,家里就要做腊八粥,做好了,家人就用保温桶装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品尝。那是熬制稠糊的香浓的八宝粥,粥里有枸杞,有银耳,有兰州特产的百合,还有葡萄干,核桃,莲子,桂圆,红豆,喝起来香香甜甜,唇齿留香。小姐姐的妈妈说,可不是用高压锅简单烹制,而是她清早起来,守在厨房里,用慢火熬制的。一桶自己熬制的八宝粥,让我们这些出外求学的孩子,在传统的节日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几年前的一个腊八前夕,恰是我人生的低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后,心便如同那个冬一般,冰冷冷的。当万家灯火交相闪烁时,我独自站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匆忙的身影,怅然以及茫然。便又想起了邓鸣贺小朋友边走边唱的情景:“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是年。”是啊,腊八到了,年还会远吗?年,就是迎春,春天到了,希望还会远吗?
友人来邀,腊八晨同去山寺分粥,便欣然同往。相传这天也是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僧众派粥,便也满是祈福和佑护之情。于是虔诚地排在队伍之中,虔诚地接过小僧递来的一碗粥,虔诚地诵一声“阿弥陀佛”,虔诚地尝完,直到碗底。该也是清静了心底繁杂,清新了来日方长。
于是,几分释然,我笑了。
如今又是几度春秋,我还在人生的征途中不懈奋进。不同的是,我变得格外珍惜每一个腊八节,珍惜记忆中那些属于家人的腊八,珍惜岁月中每一个相伴相守的腊八。
正所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又到腊八节,丹葛尔古城再次举办万人品腊八粥的活动。我突然想起童年时腊八节的趣事。
记得童年时,每年冬天,家乡的小河全封冻了,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我们一群玩伴相邀去背冰。说吃了腊八冰不但不拉肚,而且还能止咳化痰,治感冒,如果把冰放在自家的地里,来年就会大丰收;放在自家院里,来年猪,狗,鸡,牛羊等就不会得病。如把冰放在自家院里朝阴地段,能保存到来年春天,春季有人得病,就会来找这种冰吃,如谁家真的能保存着这种冰,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象讨灵丹神药似的讨取。于是腊月初八这天,我们就拿着铁锹,镐头,去河里挖冰,挖好后自己先吃块冰,然后把冰背到家里,放进菜园里,花园里,再把冰背到自家的自留地里,而且放的冰越多越好,背完了冰,我们就开始在小河里玩滑冰,有坐着石头滑的;有站着滑的,有手拉手蹲着滑的;有用冰车滑的(木板下面订两条铁丝或钢条);但最好玩的还是坐“火车”,前面一人坐在冰块上,后面的都蹲下,一个个手抓着前面人的肩,连成一长串,顺坡而下,滑出去几十米远,如小伙伴们多了,我们就分成几列火车,比赛着玩,当然,这种“火车”的安全系数很低,总是翻车或发生撞车,而且一翻一大片,有哭的,有笑的,有喊的,有叫的,欢乐声漂荡在家乡的上空久久不愿散去,翻车了再来,撞车了再连,乐其不彼,不厌其烦。
而大人们常以看“冰相”来判断来年的收成情况,每年腊月初七晚上,在花园里放小半碗清水,腊月初八早上看碗中结冰的花纹,叫看冰相。如果花纹呈圆形,就说明来年豆类、土豆丰收;如花纹呈条形状,就说明来年青稞或麦子丰收;如花纹呈叶形状,就说明来年油菜和疏菜会丰收。等大人们判断完结果后,我们就端着各家的冰碗,跑到巷口相互观看别人家的冰碗花纹,并跑着,喊着:“明年豆儿要成了。”“明年青稞要成了。”“明年油菜要成了。”大家欣喜若狂,放佛真的`己丰收了一样,而大人们则根据冰纹的形状,计划着开春后哪些农作物要多种,哪些农作物要少种。
大家的愿望都是好的,但那时候我们都是靠天吃饭的,没有現在这样的化肥,上地里的除了用土块烧成的灰,就是农家肥,虽没任何污染,但粮食产量总是不高,大家辛苦一年,粮食还是不够吃,后来我们长大了,参加工作了远离家乡,有时,连哪天是腊八都记不清了,更别说吃腊八冰了。
后来政策变了,人们的经商意识提高了,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有些人就把冰拉到街上去卖,听说冰的销量还不错,再后来卖冰的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去年腊八哪天有幸参加了县上举办的万人品腊八粥活动,在一个墙角,见到一个老大爷在方桌上摆了许多象水晶一样,大小不一的冰块叫卖着:“卖腊八冰,吃块腊八冰,娃娃们不拉肚子,大人吃块冰,来年不得病。”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还有个孩子手里拿着一根雪糕对老大爷说:“现在都有雪糕了,谁还吃你的冰块啊。”老大爷愣了好半天,失望地嘟囔着:“现在的人都享福了,忘苦了,你们父母象你这般大时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钱还买雪糕啊……”
我心里一酸,花一元钱向老大爷买了一块冰,老大爷乐开了花,颤微微地把钱装进口袋里,硬塞给我二块冰。
我抱着冰往回走,心里总是纠缠着什么,说不清是悲还是喜,看来吃腊八冰,背腊八冰这种农家乡俗,也许终将成为我们这辈人的记忆了。
那天我破天荒地溜进了一个小河边,像童年的孩子似地站着滑起了冰,而且越玩越觉得好玩。不远处站着几个人,看大猩猩似的看着我。
关于腊八节的散文:腊八节吃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腊八!
按照传统习俗。
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喝。
儿时那碗暖身又暖心的粥。
今天你喝了吗?
早晨起来,把昨晚就泡上的腊八米,放入锅里开始熬腊八粥。腊八米是几天前跟妻一起去商场买的,各个档次的、调配好的腊八米琳琅满目,但仔细看无非就是那些各种米加上各种豆类,再加上点什么枸杞、桂圆、莲子、银耳等物品。看看差不多随便买了一份,就准备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用,也是为了纪念传统节日。
腊八粥熬好了,看看粥的颜色,闻闻味道,嗯,确实不错,粘稠度也刚好。其实,我跟妻这些年来一直有早晨吃粥的习惯,我们自己熬的粥也是几种米掺在一起,也放些小豆、绿豆、枸杞什么的,虽然赶不上腊八粥的材料多,但也不错。
盛上一碗腊八粥,喝一口仔细品味一下粥的味道,除了比往日的粥甜了一些,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甜是因为腊八米里有冰糖。心里想一想今天是腊八节,喝腊八粥是纪念这个节日,心里似乎温馨了一些。但总感觉这粥里缺少点什么,确切一点说,是缺少一点记忆中的那种腊八粥的香味儿,那是童年的时候,妈妈熬的那种腊八粥的香味。
我童年的时代,是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那时的生活谈不上温饱,连最起码的油、盐、糖、火柴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更别提那些稍微一点的“奢侈”品了。根本就没有,别说没钱,有钱也买不到,一天能有口稀饭、咸菜之类的`充饥就不错了。那时我们还小,对生活没有什么感悟,整天就知道嬉闹玩耍。就知道盼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到来,因为每到一个节日,妈妈就会想方设法给我们做点好吃的,虽然难为了妈妈,但是看到我们这些儿女开心过节的样子,妈妈总是默默地微笑。难为妈妈那一番苦心了,让我们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节日的温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妈妈的好和伟大。要说盼节日,最盼的就是过年,特别是一进寒冬,我们就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时间。那时,妈妈就告诉我们:“别着急,等过了腊八,年就快到了”。妈妈还笑着常对我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因此,我们就盼着过腊八节。
到了腊八节的头几天,妈妈就开始动脑筋凑齐自己调配的腊八米的材料,其实也很简单,都是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大米、小米,还有几种晾干的豆角扒下来的豆粒。头一天晚上,妈妈就把这些材料泡上,腊八这天,妈妈早早就起来开始熬腊八粥。等我们起来了,妈妈早已经把粥熬好了,等我们收拾完自己,妈妈便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闻着这一年中难得见到的美食,那种香气和热气早已驱散了心中的寒气,驱散了外面凛冽的寒风。妈妈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可能也不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什么传说,因为从来没听妈妈讲过这些,只知道妈妈对我们的关爱是那样的细微。所以看我们看着腊八粥那种馋样儿,妈妈嘴里便说:“吃吧,吃吧,吃完了腊八粥心里暖和,就不会冻掉下巴了!”在民间始终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传说,没看到谁的下巴冻掉,其实就是形容这个季节天气特别寒冷罢了。
我们吃着妈妈熬的腊八粥,对于那时一年难得见到油星儿的我们来说,腊八粥就是我们的美食了。粥香,粥里的豆粒又面有好吃,我们舍不得一下把这碗粥都吃掉,就把粥里的豆儿偷偷地漱出来,放到衣兜里,作为这一天的零食,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心里那种美啊!那种开心的劲儿,足够我们快活几天的,时光也就在我们这样的快乐中慢慢度过。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眼光的商家们,超市里早就备好备全做腊八粥的食材了,买回家放进锅里煮好就行,虽然省心省力,却像现在的速成食品,吃起来总感觉味道寡淡了些,没有自己亲手一点一星准备,吃起来醇香,绵长。
腊八节,还是让我们拾回那些香甜的记忆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快到了,但是我们是否能寻回过去的年味儿呢?
关于腊八节的散文:腊八情
在我家乡有一句民谚,“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腊八这天非常冷。虽说不至于把下巴的冻掉,但是腊八这天冷却是真的。这一天俗称“腊八节”,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这勾起了我许多关于腊八节的记忆。
腊八节是我孩提时代最向往的一个节日,每到腊八节这天,都要喝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一到这天母亲要起得很早熬腊八粥,我们还躺在暖暖的炕上睡觉,依稀听见母亲拉风箱的声音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我也不知又睡了多久,就听母亲喊叫,“快,都起来吧,喝腊八粥啦”!我们赶快告别暖呼呼的被窝儿,叠好被子,放好饭桌。母亲就把一盆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了上来,给我们每个孩子盛上一碗。那粥是用黄米和豆子熬制的,吃到嘴里粘粘的,有一种独特的粮食的香味。那年月家家都很穷,能吃上一顿腊八粥不亚于过年,这粥也就不可能熬的很多,每个孩子只能分到一碗,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盆,于是就把碗舔的比洗过的还干净。吃过饭我们就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喝过热乎乎的腊八粥,走在冰冷的`路上全身都暖暖的,嘴里还不时回味着粥的余香。
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偶尔的腊八节也象征性地喝腊八粥、吃腊八蒜,但总觉得很刻意、很勉强,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在老家时的那种气氛和味道。自从考学走出家乡,就再也没有吃过母亲熬的腊八粥。上学时腊八还没放寒假,工作后腊八也无法赶回家里。现在想来有二十多年了,那腊八粥的香气再也没有感受到,母亲熬腊八粥时拉风箱的声音和刀铲碰击大铁锅的声响也仿佛成了记忆。
现在母亲已经老了,已是满头白发,她也随着自己的几个孩子离开了故乡,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间来回游荡。尤其是她也从过去生活的主角,演变成现在生活的配角,生活上的事情时常听从我们的安排。每年的腊八节,每每被淹没在我们工作的忙忙碌碌之中,腊八的主题,再也没有我们童年时那么鲜明,再也没有母亲作为生活主角时安排的那样细致、周到。
今天正值腊八节,天气比往年寒冷,我家晚饭吃了腊八粥。端起饭碗,我想起了母亲,不知她在离我遥远的地方有没有喝上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腊八粥。
腊八抒情散文
长安人不喝腊八粥,却吃腊八面。这是把腊八豆(大颗粒的玉米珍)和黄豆、大豇豆等各类豆子煮熟,一起放进汤面锅里。面条是一匝长的手擀面,比韭叶面宽两倍左右。我们称作‘腊八’。小时候过腊八,心里早就装满了期盼,腊八这一天放学一出校门,风一样的鸟兽散,口里喊着‘吃腊八喽,吃腊八喽’,快乐得像鸟儿一样地飞回家。
回家端了粗瓷碗,走出家门,和大家围成一团。其实,家家的腊八饭没有多大差别,不一样的是碗里的油泼辣子调了多少。都说吃腊八要吃八碗,大家都很卖力的吃,小肚皮撑成了小鼓,还要跑回家用大勺给小碗里舀。还要用筷子将面条甩到或挂在树枝上,嘴里念着“柿柿树吃腊八,明年给咱结疙瘩”。似乎柿子树上还没萌生的叶芽真的要挂满果实了。其实,这挂在树上的面条大都被鸟儿叼走了。之所以有这个口诀是先祖们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是呵护鸟类的遗风。那时候的天很高很蓝,空气洁净清新,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南山,秦岭像画儿一样。树上有太多太多的喜鹊和麻雀,腊八前后,常常有大群迁徙的乌鸦遮天蔽日的飞来,在树上叽叽嘎嘎地逗留跳跃,气势宏大,很壮观。
每逢腊八的前一周,父亲都要准备过节的腊八豆。村口有一个石碾子,父亲会提半斗包谷在石碾子上压。先将干包谷铺在石碾上推几圈压碎,再用粗筛子筛掉小的颗粒。我喜欢看父亲旋筛子的动作,无论筛子有多重,父亲旋起来却非常轻松自如,双臂摆动的节律很匀称,震动旋转的筛子在空中画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很强的轨迹,似乎把父亲性格的韧性和耐性全都抖落进筛子里,这种朴实无华的`美感常常使我回味和感动。等到谷皮的旋涡在筛子的中央隆起,他会适时停下,用双手拘出谷皮随手洒在地上。一群麻雀在树枝上虎视眈眈地守候着,等父亲碾完玉米收拾完东西,麻雀们会一窝蜂地猛扑下来,抢食落在地上的残渣,有时候为了抢夺一粒米,两三个纠缠在一起,一边喳喳地大声喧哗着,一边在地上不停地打斗翻滚着,随后分散开来,一起飞到树上,鸟儿制造的欢乐场景常使我看得着迷。
煮腊八豆是一件麻烦的事,一是包谷颗粒较大,很难煮,二是各种豆子忍耐的火力不同。母亲是在前一天晚上开始升火煮腊八豆的。母亲说,煮腊八和煮牛肉一样,一定要过夜,否则会煮不烂。所以,每逢煮腊八的时候,母亲会把火烧到十一二点才肯休息,父亲总要半夜起来给锅底续一把火,为了保持火力,一般用的是硬材。
其实,自从三十多年前走出家门,我已经没有吃过腊八了,但这腊八的味道却一直很香。
童年的腊八粥的散文
转眼,又是农历腊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流传很久,腊八之后“年味”也就日渐浓郁了。每到这个节日,当地的民族同胞就开始取笑我们,说汉族人喝了腊八粥,就开始糊涂。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大街小巷随处都可看到人们采购年货的身影,大包小捆,喜气洋洋,仿佛要把这一年的东西都买回家去。
“今日是腊八节,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香甜的腊八粥送给您,愿您天天快乐、年年都开心”!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吃过腊八粥了,忽然而来的手机短信,使得自己的思绪一下子就飘摇到那久远的年代。那一碗甜蜜,温馨的腊八粥在唇齿间回味,好醇香哟……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熬腊八粥喝。其实那个年代,对于这个节令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在记忆的深处,能体会得到,在那寒冷的冬日里,会有一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能品尝到香甜的腊八粥。
童年时的腊八粥可不如现今的腊八粥那样五花八门,可对于我们几兄妹来说,一年里头除了正月初一,最好的光景便是中秋与腊八节。
那个时候,母亲为了家里的生计每日在外辛苦地劳作着。可她总是不会忘了那些个大大小小的节日。在腊月初七晚上她就如变戏法一样从厨房顶上那柳条框中翻出一些大麦,高梁和豆子,再剥几粒花生泡在一起,等忙到半夜才睡。到第二天早上很早就起床,把准备好的食材掺在一起,熬成粥,我们兄妹几个起床后就可以喝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
有一年初冬,一位广东阿叔要回家探亲,母亲在家中搜寻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让他带什么东西回去,最后将一斤未舍得吃的葡萄干送给了那位阿叔。后来,这位阿叔给母亲带回来一包淡菜(淡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也叫青口,雅号“东海夫人”)。在那个年代,这东西可是稀罕之物,母亲一直都不舍得吃。那一年的腊八节,母亲特意为我们煮了一锅淡菜咸粥。第一次喝到那样清香美味的粥,我们都赞叹不已。我跟在母亲的身后不停地寻问淡菜是什么东西,当知道淡菜是海产品食物时,很是惊讶,我们兄妹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家里买不起各品种的豆类和葡萄干,但母亲做的.“腊八粥”总是那么美味。咸的也好,甜的也罢,总是让我兄妹几个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那一大锅的粥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感觉很少,每次在喝完后,都把碗底儿也舔个干净,每年的腊八那天也就成了我们最开心的时刻。那一晚,母亲会早早地回家,在炉灶前为我们做几样好吃的食物。每当蒸笼里冒出了香喷喷的热气,飘出了饭香,整个厨房仿佛笼罩在一片云雾里的时候,我们就像小鸟一样地欢跳着、笑着、抢着,哪怕是最简单的烤土豆、苞谷、发糕,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在我们啧啧作响的声音里,母亲脸上饱经沧桑的皱纹舒展开来,也乐呵呵地笑了,母亲的笑容里包含了对下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
岁末年初,时光飞驰,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认真地去喝腊八粥了,很是怀念母亲亲手为我们煮的腊八粥。虽说成家后,每逢腊八节时,我也尝试着去煮那种粥喝,但煮粥时的心情却很是寡淡无味,那一份甜蜜的感觉也只能在岁月的流失中让人去追忆,去回想。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吃腊八粥的愿望早已实现了,现今市面上,煮腊八粥所用的材料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且营养丰富,可谓是真正的营养粥。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但就是不知道还能有几多童年的滋味呢?
腊八粥,一碗普普通通香香甜甜的味道,一种令人倍感暖心,富含浓郁亲情的味道,至今都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回味无穷。这些年来,每每由于工作繁忙,在单位或街上匆匆喝碗腊八粥,虽然也很好喝,但总觉得与母亲亲手熬的相比,少了那韵味和那份闲适的心境。但是,不论何时何地提起腊八粥,就会想念小时候吃过的那普通而简单的腊八饭,我的心中就会有一股暖流滑过心海,总会有一种芳香氤氲心房。
童年,那简朴而幸福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总是无法忘记,那一份隽永的母爱至今仍萦绕于心,使我常常难以释怀。冬夜,因了家人的团聚和远方的祝福而温暖;冬夜,因为多了一个话题,而多了一份快乐;冬夜,腊八粥留给我的香甜,让我多了一份对童年的回忆。
一碗腊八粥,不仅带来了一份眷眷如丝的亲情,更有一份绵延淳朴的思念与祝福在这冬夜里悠扬。
手机不时地发出响声,打开一看,原来都是朋友们发来的短信。打开电脑也看到客家乡友群中几位叔叔们提醒大家喝粥的留言,感觉心中温暖。几条短信虽然没有华丽的诗句,很朴素,但却很温馨。读着短信心底涌上丝丝的暖流,拿起手机就决定给亲戚朋友们也发出祝福的信息,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寒冷的冬日那温馨的味道。
今日腊八,你喝粥了吗?
腊八情思的散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还没有到腊八节的一天,母亲便收拾全了各种吃搅团的食料,一大早起来母亲便开始做了。
搅团也叫馓饭,是家乡一带最有特色和讲究的吃食,母亲常常把它叫做老人饭,其定义为豌豆面和青稞面和一起来的杂面搅成的糊糊,在家中人人都喜欢吃,在水滚的时候母亲站在锅台旁一手握擀面仗使劲用顺时针搅动,然后用双手顺时针快速的来回搅动,另一只手快速均匀地在沸腾的锅里撒着和好的杂面,直到母亲的额头渗出了汗珠,算是一锅搅团做好该出锅了。
搅团的做法简单,但吃法可谓是众多的,甚至可以变着花样来吃,记得母亲做好以后盛入碗内,加入炝上青油的泡酸菜,还有那红绿相间的淹花菜,什么炝上青油的芥末啦,蒜啦、油泼辣子等等,顺着各种的调味的汤汁搅匀,然后从碗边慢慢的夹起一块,吹一吹放入口中,那味儿及柔软而爽滑,忍不住让你鼻间汗滴滴,让你吃了还想吃。搅团软和在冷却了以后可以凉调也可以和其它的杂粮和在一起熬着吃疙瘩汤,也特别的好吃,吃过一碗热乎乎的搅团,年味却是越来越浓了。
热气腾腾的搅团在我的努力下在屋里香气飘逸,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吃搅团使那种幸福的笑脸。
盛一碗浓香的搅团放在桌上,思绪万千,对母亲留给我吃搅团使那种温馨迟迟不肯散去,多想亲手捧上自己做的腊八搅团给母亲吃,可女儿只有品搅团的余香,慢慢的回味,品童年母亲给我们全家做搅团吃的情景,品世事的沧桑,品母亲留给我的余香,在一碗腊八的搅团当中体会出母亲曾经带给我的温馨和快乐。
我成家离开老家后,吃到妈妈做馓饭渐渐少了,甚至好几年都是吃不到一顿的,每当逢年过节打电话回去,妈妈问我最想吃什么的时候,我的心中好像失去了什么;有一年恰好在腊月我突然间胃出了一次血,吐了好多好多的血,以为自己快没有命了,从医院回来后,整个人都爬不起来了,又不太满意婆婆每天给做的同一种饭饭,那段时间特别怀念妈妈做的馓饭搅团,连做梦想多么吃到妈妈做的搅团啊。只到第二年春天才回老家去看她,回去之后,我给妈妈说了我病中的时候特别想吃搅团的事儿,那天从中午起,妈妈就开始备调料了,看着妈妈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背影,我说做搅团太费劲儿,尤其是做萱麻搅团,过几天再做,母亲竟然落泪了。
当晚妈妈执意为我做了搅团,看到厨房里系着围裙,看着两鬓白发、满脸皱纹、弯下了腰的妈妈为我做馓搅团,那一把一把均匀有致的面粉沸腾在锅里面,那带着“突、突、突、”声响的搅团,就像是妈妈跳动的心脏,用心为自己久归的女儿补做着心里面的愧疚似的,我的泪水涌满了眼眶,只好背对着母亲,不敢直视她,那晚吃着母亲做的搅团,我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再后来,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就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搅团了,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心酸和失落……
妈妈做的搅团是最好吃的,也是我心中最香的,也是最难忘的。从小到大,每每腊八吃着母亲做的搅团,我就会从内心涌动起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每每想起母亲做的馓搅团,我就会首先想到至亲至爱的天堂里的母亲,顿增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每年在腊八节的'一天,做给大家吃搅团的情景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今年是妈妈去世的三周年纪念,刚回到家的那天晚上,嫂子突然间告诉我:“明天我们馓搅团吃吧,难得你回来不容易!”我开心极了,可第二天又去参加同学的聚会了,到离家也没有吃一口,难得有了空闲的日子,回到家里偶尔下厨房帮嫂子收拾碗筷,收拾过程中,案板上的擀面杖勾起了我的伤感,看着妈妈用了半辈子的擀面杖,洪水决堤般地哭了良久,临走的时候,我吃到了远在海西的老同学变着花样亲手为我做的搅团,也如愿吃到了邻家嫂子送过来的萱麻搅团,我不解的是我再也没有吃出来当年妈妈做出来的那种香味,其实,我也会做,可里面竟是没有了妈妈的味道了。
腊八充满年味的搅团,闭上眼睛,一碗热气腾腾的搅团冒着各种香味就摆放在我眼前,那柔软的爽劲、热腾腾地团团围在我心头,很久,很久,也许是永久吧。
如今,我已好多年没有吃到妈妈做的搅团了,今天我写这段文字,时刻提醒自己,滑溜、可口、喷香的搅团,从妈妈一小碗搅团里我嚼出了浓浓的母爱。
腊八粥的情怀散文
节气总是不会错过任何机遇,昨日还是暖意融融,而今晨却寒气逼人,寒风刮脸。很多天以前同事就提及“腊八”一事,说是到时喝点腊八粥,以期抵御寒冷的侵体。而今日正值腊八,这倒是勾起了我一些往事的记忆。
我的祖辈和父辈,在日常过日子上从不违背大自然规律,为人处世一向都是以德为本,且行且善。
我刚记事时祖父就教我认识钟表,后来教我背诵二十四节气歌。那时我记住了季节里的腊八,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记住了东北最为流行的`一句“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因为寒冷,进入腊月里,东北人家就开始了杀年猪,备年货。而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东北人家晚饭几乎家家喝腊八粥。那时,家乡的腊八粥只有大黄米一种,纯纯的绿色食品。在我七岁那一年,真是寒冬腊月北风吹,腊八那一天更是滴水成冰。记得,当天下午,母亲早早做了一大锅黄米粥(祖父在世时全家七口人的饭),就是腊八粥。贪吃的我早早就坐在饭桌旁,等待即将放学的姐姐们回来吃腊八粥。那时喝腊八粥,人们都喜欢将猪油(俗称荤油)拌进腊八粥里。那个年代,每家能吃上一些荤油就很不错了;再高层次就是能吃上腊肉更羡煞他人。母亲知我爱吃猪肉,特意为我多放了一些荤油,后来我又偷偷放了少许荤油,吃得我满嘴流油。当天等母亲收拾完厨房准备休息时,发现我脸色不对,我说肚子难受。当时我趴在炕上以为热一下肚子会好些。母亲急忙将我抱起来,给我揉肚子,不一会我的晚饭就呕吐出来。吓得我直哭,母亲连连安慰我:“老儿子,吐出来就好了,这是吃荤油吃多了。”好好的一顿腊八粥,让我记住了那个冰封大地的年月。自那以后,每逢喝腊八粥,我再未吃荤油拌粥,而是荤油改白糖了。
斗转星移,虽说全球气温在逐步转暖,而腊月的气氛有增无减,腊八粥仍在东北民间流行,由当初的黄米粥演绎成现今的糯米粥、八宝粥和莲子羹,或许还有更为高档的腊八粥,且营养价值丰富无比。
如今时代在进步,市场经济空前活泛,想吃啥随时可以买到。我的父母晚年时期,每隔一段时间,母亲时不时就想吃黄米粥,父亲则是想吃黄米做的年糕。彼时,孝顺的阿云总是提前将这些一一买回,满足老人的口福。母亲也常常是感激这美好的时代:“过去只有腊月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想啥有啥。”直到2013年母亲去世的前一天,她说就想吃黄米粥,还是善良的阿云急忙去超市买来了大黄米,母亲高兴地吃了一小碗,谁知却是她人间最后一碗饭。次日,母亲带着无限的满足走进了天堂。
腊八,是一个民间季节的传说,无论有无考证,腊八粥留给我一段寒冷中的记忆,还有大黄米留给我的深深怀念。
故园腊八香散文
小村在山里,古风悠然,尤重年节。年节中,最先到来的,应是腊八。
腊八必吃粥,叫腊八粥。但是,腊八粥的准备,不是腊月初八开始的,而是在前一天夜里,小村人就忙碌起来,为第二天早晨煮粥做准备。
小时,经常见到母亲这样忙碌。
晚上,一家人围炉烤火,母亲就用筲箕装了花生,还有板栗,放在火炉旁,一家人就开始剥起来。板栗壳很硬,得用嘴咬,“咔嚓咔嚓”响,很脆,也很亮。板栗剥出,内皮干枯,紧贴在果肉上,难以剥离。这时,需要放在水里浸泡,一直泡到第二天早晨,用手一搓,内皮脱落,黄黄的果肉金子一样,润润的。
花生剥后,也得浸泡,才能褪除红色的薄膜,露出白胖的花生仁。
这样,花生板栗才能下锅。母亲说,不然的话,外皮脱落,会污了粥的洁净颜色;吃在嘴里,也有一种粗糙味,不好。
母亲剥花生板栗时,我们姐弟就在旁边帮忙。但是,更多的时候则是偷嘴,拿了板栗,埋进火灰里,不一会儿,“啪”的一声响,板栗烧爆了,带着火灰跳出来。我们赶紧拾起,在手里反复交换着,用嘴吹着。爆裂后的板栗,果壳炸开,果肉破裂,黄黄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
花生放入火里烧了,也好吃,但是,果壳很薄,容易烧着花生米。
花生烧熟后,放进嘴里,没咬,就传出一片咯吱咯吱的响声,是花生油和口水交融的声音。一咬,又香又脆,烫烫的。烫,有时也是一味,熨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总之,两种味各不相同,但都是小村舌尖的隽味。
花生板栗外,还有山核桃。山核桃不需隔夜准备。第二天早晨,一边熬粥,一边敲,敲上半碗,放进粥中即可。另外,还有红枣。在我们那儿,大多是山枣,一种野枣树生的,猩红如丹,小如蚕豆,一咬,里面含着一种酒味。洗后,放入粥中。玉白的粥里,一点点猩红,很养眼。煮罢夹起,放进嘴里,煮过的山枣表皮稀软,果肉如冻肉,轻轻一吸,果肉进嘴,只有果核在嘴里。然后,用唇咂了外皮,嚼着吃了,轻轻一吐,一枚果核飞出。
山枣果核很小,豆粒大,滑滑的.,上面带着斑纹,如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有时,我们小孩会拾起枣核,上面无一丝果肉,让母亲串成一串,做成手链,戴着,相互攀比着,叽叽喳喳的,叫了一院子的声音,鸟雀一般。
当然,粥里最主要的成分是米,还有豆子。其中,豆子种类最多,有黄豆、豇豆、四季豆等。
这些东西下锅,煮,先是武火,待到煮沸,再用文火熬,慢慢地熬,一直把粥熬成糊状,熬稠了,熬得香气四溢,弥漫一屋,让我们小孩围着锅灶,吸着鼻子,哇哇直叫,等不及了,这才开锅。
我们拿了碗,眼巴巴地望着。
母亲说,别急,等一会儿。
还等谁啊?我想。
母亲不说话,拿了个大黑釉碗,舀了粥,再拿了勺子,走出去,见了树木,就倒一勺饭,或放在树杈上,或放在树洞里,或放在树根下。
我眨着眼睛,闪啊闪的,望着母亲问,树也吃饭吗?
母亲点着头,很认真的样子。母亲说,树也不容易啊,开花,结果,辛苦一年了,也得尝尝自己结的果子的味儿了。
树木喂遍,我们吃饭,吃剩的粥装在瓦盆里,每顿煮饭时,舀上一勺放在饭里,一直吃到腊月三十早晨,刚好吃完。
多年后,想起母亲的做法,还有她的话,我才理解,这是一种爱,一种大爱。母亲,小村人,以及整个煮腊八粥的人,在他们的眼里,树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辛苦,也劳累,也应该享受生活的滋味。
同时,这更暗含着一种感恩心理。
在他们的眼里,无论米、豆子,还有板栗花生,都是花草树木对人的馈赠,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人,得了好处应当回报,应当让它们尝尝这些东西的味道。
一种纯朴的风俗里,涵蕴着一种温馨,一种人性,一种大爱。
我的邻居,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头发白得雪一样,每到腊八节,她都会舀一碗粥,走出门外,见了乌鸦,倒上一勺粥;见了麻雀,倒上一勺粥。有时,甚至遇着老鼠洞,也会倒上一勺。用老人的话说,大小都是一条命啊,都要过节啊。
我这才明白,腊八粥是一个节日,更准确地说,是小村人,是整个中国人,对万物的一种回馈,一种祝福,一种感念。
腊八要吃冰冰网络散文
今天看见老同学在空间里晒照片,看着那久违的“冰冰”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
说到这个“冰冰”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稀罕品,但南方人是没有这个口福的。而在西安,几乎没有人会在腊八这一天吃它,或许这只是我们那个小地方的习俗吧?
我们的冰块并不像青海人那样从河里挖,一是我们那里离河太远,二是家里人是不允许我们吃不干净的东西。到了腊月初七晚上,妈妈们会弄一碗白糖水,然后给里面放上胡萝卜和菠菜叶提(那时候我不吃任何青菜,妈妈给我只放胡萝卜而姐姐们都有菠菜。)还需要一根绳子供我们提,为了不让绳子浮起来,聪明的妈妈会给绳子的一端拴上洗干净的钮扣。一切妥当以后,我们就把白糖水放在院子里相对阴冷的地方,到了第二天它便成了一块坚硬的冰。
我们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跑去看自己的`“冰冰”冻好了么,然后才洗脸刷牙去学校。中午放学后便脱缰的野马似的往家跑。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冰冰”,而调皮的我总是偷偷的把姐姐们的也尝一下,看看他们的冰有没有我的冰甜。
腊八节,是最幸福的日子,因为只有这一天家里人才会让我们吃冰块,而这冰更是妈妈给精心准备的。有时候我们会忘记吃饭,拿着冰舔呀舔。当然,下午去学校的时候我们会把“冰冰”带上,尽管手冻得通红,依然不愿意舍弃心爱的“冰冰”。到了学校,大家都会攀比谁的“冰冰”好看,谁的“冰冰”甜,然后就很大气的互相分享着。那时候没有什么卫生观念,好吃的东西都是一人一口,你不嫌弃从我有口臭,我也不嫌弃他带有细菌,大家一起分享着美味。
记得有一年腊八,我早上起来去找自己的“冰冰”,却发现三个碗一个都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院子,结果一无所获,最终只好噙着泪去上学了。中午回家后妈妈告诉我,有人昨天晚上在我们的“冰冰”还未成型之前就把糖水给喝了,而且还把碗扔在了院子里的那块菜地里。那时候我还小,虽然知道是谁干的,但无法找别人报仇,因为我打不过人家。
我们家一直都不富裕,姐弟三个的学费也常常是从开学交到放假。不像别人家都有围墙,没有人会为了一碗糖水冒着被打一顿的风险翻墙过去喝,所以那些家伙就盯上了像我们家这样没有围墙的家庭。为此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年,每年到了腊八,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冰冰”藏到最安全的地方。尽管如此,还是被他们盗过一次。
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也出去喝过一次别人的“冰冰”,不过我是比较“仁慈”的,喝了一半给别人留了一半,漫长的冬天只有那么一次可以品尝到冰块的机会,我知道那种吃不到冰块的痛苦,因为我体验过两次。
自从来到西安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享受那美味的冰块了,尽管制冰机已经在很多快餐店普及,但那冰怎么能和吸收了月光之精华的“冰冰”相比呢?在那块拥有着清新空气有着纯正之冬的黄土之地,我们不会害怕“冰冰”会被灰尘覆盖,也不会担心糖水不会结冰,只需用心去享受便是。
这个习俗是从何而来我不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它一直在那片黄土地上延续着,我们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下一代也定不会舍弃。
【微语】但愿那些不为人知的你,都有被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