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文化学习 > 故事

驻村扶贫故事(必备3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08:01

驻村扶贫故事(1)

“能够被组织选派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我感到非常荣幸,更知肩上责任重大,虽说对于农村工作没太多经验,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好!”她叫郑倩,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政府工作人员,20XX年12月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水晶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村民们习惯称她为“小丫头”书记。履职以来,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扎实工作,团结村“两委”一班人,克难奋进,水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小丫头”书记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大业绩。

践诺于民,“小丫头”就是最美绽放的“铿锵玫瑰”。青春不息,奋斗不止,风华正茂却扎根农村。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小丫头”书记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基本情况,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家庭生活现状、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进行了认认真真的分析研判,进一步细化帮扶方案,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某一天,“小丫头”书记去看望贫困户,路途中因道路施工,挖断了部分道路,一时半会儿无法通行。但想着自己已与贫困户约好,在众人都在劝返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用挖掘机把自己托运过去,按时赴约。“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行走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小丫头”书记始终做到与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实干的汗水践行履职为民的铿锵承诺。

纾困于民,“小丫头”就是温暖贴心的“本家亲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小丫头”书记喜欢和村里的群众拉家常,以便在与民零距离接触中倾听民心,了解民意。“助民纾困不在于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件件小事办实办好!”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水晶村一组贫困户户主身患精神一级残疾,还时有脑膜瘤后遗症导致的癫痫症,因女儿、女婿在成都务工,为方便就医和子女照顾,一家人都在成都。在帮扶过程中,“小丫头”书记都是通过电话了解相关情况。今年5月,其家属反映进行了残疾等级评定,但未领到残疾证,“小丫头”书记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协同水晶村副书记联系了残联协会,协助办理了残疾人护理补贴手续和残疾证。事后,贫困户家人通过电话感谢“小丫头”书记说道:“郑书记,遇到你这样有情有义的‘第一书记’,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您就是我们家最亲的人!”

增收于民,“小丫头”就是百计千方的“脱贫谋士”。村子富不富,全靠“领头羊”。在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默默奋斗,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致富“秘方”。在水晶村,“小丫头”书记是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脱贫谋士”。到村履职以后,她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了解到,水晶村适合种植柑橘。但种植技术却是产业发展的短板,用极度薄弱来形容都不为过。村里留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因柑橘种植管理技术不行,每年产量并不大。“小丫头”书记结合水晶村实际,立足“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促进群众增收”,确定帮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为了让村民学会先进的种植技术还邀请专家来为村民现场授课,让村民直观地学会了种植的“小偏方”。在“小丫头”书记的带动下,水晶村的产业规模有了质的改变,村民收入增加了,日子得更有盼头、更有劲头!

驻村扶贫故事(2)

“文书记好”“文书记早”“文书记吃了吗”“文书记这又去看望谁啊”,在河南省武陟县南归善村的村头巷尾,村民们热情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入户走访、询问近况、为民办事,这是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文成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事找文书记”,已经成为南归善村村民的内心选择。

20XX年的小董乡南归善村是县里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村内道路坑洼不平、垃圾围村、污水遍地。而村委会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同样也是荒草丛生。这一切的改变发生在8月县应急管理局文成同志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后。

用心凝聚人心

刚来的那段时间,看着道路泥泞难行、一入夜便漆黑一片的落后村庄,文成晚上总是失眠,不断地探寻、否定、纠结,几乎到了绝望和放弃的边沿。最让他顾虑的,倒不是艰苦的条件,而是能否把扶贫工作做好。

踏上南归善村的土地,文成就激励自己“住进了南归善村,我就是南归善人。我要用双脚丈量南归善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党的阳光照进南归善村每一个贫困户的心中。”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把村干部召集到一起,了解基本情况。接下来的几天,他主动对接乡里包村干部、村里包片干部,走遍全村142户,了解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有关情况记满了4个笔记本。在驻村的日日夜夜里,他吃住在村委会,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村两委干部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实心诚意和他们“掏心窝子”。顾了大家,难免要舍小家。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来讲,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年纪尚幼。他把感情传递给百姓,却把寂寞留给了家人。

用情解决难题

村民对“两委”干部如果不信任,那工作就难以开展。建强基层组织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文书记从抓党建强班子入手,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明确梳理班子分工,定人、定责、定目标,将村“两委”干部值班时间、联系方式公开上墙,方便群众咨询办理各类事务。同时,坚持和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上的转变,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不解决,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文成多方整合资金去修路,天天出现在施工现场,从开始修路,到铺设砂砾石,他自己带头干,带领大家一起干,不怕脏、不怕累,每天身上都沾满了泥土。村里的路修好了,一举告别了“晴天风沙扑面,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全村群众欢欣雀跃,奔走相告:这个书记真了不起,把村里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老百姓的困难始终放在自己心上!

用智引导乡亲

基础设施好起来了,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就成了文成考虑最多的问题。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村干部制定好发展规划和扶贫计划,协调人社部门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使得村里缺技术的贫困户都种植起了食用菌。

同时,依托产业扶贫车间带贫模式大量吸纳贫困户创业。一进村北头,你就可以听见扶贫产业基地新奇纸制品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生产如火如荼,一派繁忙景象。“像我一样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还有十几个人,我们不出村,啥也不耽搁,每月能收入一千多”,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雒知青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20XX年南归善村实现了全村摘帽。现在,路宽了,灯亮了,再加上天天晚上在广场上跳舞锻炼的村民们,周围其他村的群众都说南归善村人真幸福。而原先荒草丛生的一亩三分也见证了文书记的扶贫人生,变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要干,就必须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管长远的事,才能不负组织,不负人民,不负初心。”4年的考验,620位村民的验证,事实证明,他这么说了,也真正这么做了。

自20XX年起,全县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百余人,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先锋队伍,他们义无反顾地奋战在脱贫工作第一线,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默默奉献、艰辛付出。一生中有幸实打实地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改变一个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年后回忆起来必定会倍感难忘和自豪。有了他们,相信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高质量地如期完成。

驻村扶贫故事(3)

大罗村地处重庆市綦江区南部打通镇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丘深处,由于气候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20XX年被定为重庆市市级贫困村。20XX年8月封茜离开尚在哺乳期的女儿到大罗村担任第一书记,看到村民过着养只鸡好买茧、养头牛好耕地、养头猪好过年的拮据生活,她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两年之内,一定要让大罗村群众过上好日子!”

因地制宜,红土里“挖”出“金疙瘩”。“想要真正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来到大罗村的第一天,封茜这样对村里的干部说道。从此以后,大罗村陡峭的山路上总能看到封茜考察大罗村环境的瘦小背影。“封书记来到大罗村之后,每天爬坡过坎,一心想着给村里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好路子,大家都说来了个好书记。”大罗村驻村工作队员朱达雄说道。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封茜的带领下,村里发现将高山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是一条好路子,确定方向后,封茜三天两头到市里找专家来到大罗现场勘考。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大罗村海拔高,空气环境优良,含负氧离子极高,村内有红花一二库,梅家沟水库水源充足,加之土质大部分是紫红泥,含铁锌硒等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依托种植紫红泥大米打造出特色产业品牌。

经村支两委研究,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按照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种植紫红泥优质大米。为了打响品牌,大罗村采取统一购种、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形式,保证米质优良,定价合理。

20XX年大罗村成立梅家沟水稻种植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册“紫红泥”水稻商标。20XX年大罗村种植“紫红泥”水稻500亩,售出40000斤,收入18万元,村集体盈利17000元。今年已扩种至1000亩,实现26户建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不仅如此,大罗村还将试种100亩糯高粱与高山萝卜套种,采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惠及广大种植户。现在,大罗村“紫红泥”优质大米已经成了当地市场上小有名气的畅销品牌。

因需而动,山沟里“挖”出“通畅路”。看到紫红泥大米的销路打开了,封茜却又犯了愁。村里的入户便道一直没有全覆盖,有的村民修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靠马拉人抬,极其不便,而且要修路就得占地,土地都是村民的命根子,为了说通村民同意修路,封茜每天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给大家讲道理、谈发展、谋变化、调纠纷,经过一个月多的努力,终于让大家同意了修路。

封茜带领村干部根据现有道路建设情况,充分利用中央扶贫的政策资金,整合集体资源,积极争取政策。20XX年硬化公路8公里,硬化人行便道32公里,逐步实现了公路硬化全覆盖、人行便道户户通。

大罗村村民马兴华说:“以前去赶场早上5点就要出门,现在路修好了,半个小时就能到镇上,修房子大卡车把东西直接就运到门口,方便得很”。

因户施策,蜂巢里“挖”出“致富经”。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稳定增收,封茜带领村里的驻村工作队员到处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发挥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梦。

“养蜂是一个好项目,不占地、不用粮,无污染、无公害,是个致富的好路子。”封茜到贫困群众赵立强家中宣传养蜂致富的好处,普及蜜蜂养殖知识,不久蜂蜜养殖产业就在赵立强家中落地生根。

20XX年以来,贫困群众赵立强利用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将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群,新建400平米家庭农场,产业补助从500元增长到25000元,人均收入从3500元增长到10607元。同时,赵立强还通过“产业托养”分红模式帮助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今年蜂蜜特别好,吃起来特别甜,就跟我们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甜。”区领导视察赵立强的蜜蜂养殖园时他笑着说道。

封茜来到大罗村两年以来,帮助村民发展了产业,修好了道路,增加了收入,全村2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集体经济销售额突破20万元。她不仅将大罗村的山水印在了脚步里,更把这段驻村的宝贵经历刻在了生命里。问起驻村工作的感受时,她动情地说道:“驻村两年以来,一直缺少了给家人的陪伴,让我非常内疚,但是看到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觉得一切都值。”


【微语】永远自由如风,永远为自己着迷。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驻村扶贫故事(必备3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