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2日 21:05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敬老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敬老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敬老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敬老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敬老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敬老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敬老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敬老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敬老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敬老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敬老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敬老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敬老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爽朗的笑声传遍了。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全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牛羊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几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历代相沿,逐成节日风俗。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重阳是最美的节日
(三闲)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
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这份思念,如花般绽放,美艳动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景致。
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孝心。
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璀璨的舒心。
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抒情散文 又是一年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
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抒情散文 重阳节的感悟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对亲人的加倍思念。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以重阳节为话题的散文推荐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老人的节日,也是秋天里的节日。所谓“春华秋实”,到了秋天,耕耘的人便看到了收获的希望。年过花甲的老人,便进入了人生的秋天。经过岁月洗礼的人生秋天,也一样会有收获。收获儿孙满堂,收获事业有成。有了收获就应当懂得珍惜和感恩。
童年时,有父母呵护,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正如辛弃疾在其《丑奴儿》中写的.那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辛弃疾对人生的感悟,只有到了暮年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间冷暖,懂得感恩和珍惜。
不知始于何时,公交车上有人给我让座了,这让我感到吃惊。我老了吗!我第一次这样问自己。对着镜子,发现时光已在原本光洁的脸上雕刻出了年轮。厚实乌黑的头发变得稀疏,而且白色渐见增加。皮肤松弛,眼睑下垂。我真的老了,不用上班了。但同时却又感到失落,觉得社会不再需要我了。
忽然想起前几天的那张事,听到门铃,我透过防盗门上的猫眼,见是一位小姑娘。
“你找谁?”我问。
“伯伯,不是你昨天叫我今天给你送一筐苹果的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原来我的记忆也在衰老,隔天的事就记不得了。路上有人给我打招呼,就笑着点点头。不是故意怠慢,实在是记不起他是谁了。有老友建议我去把头发染一下,再整一下容,说是保管可以年轻十岁。我说不必了,老是时光的恩赐,是历经岁月沧桑的见证,是自然的本色。
人老了,岁月给老人换来了自由。不必按着闹钟的节奏起床了,想睡到日上五竿也没有人干涉;更不必手忙脚乱地去找合适的领带,把自己打扮得衣冠楚楚;床铺不叠,也不会有人讨厌它像狗窝。人老了就要使自己豁达,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去计较老人的懒散。
人老了,记性也不好了,可为什么事事都要记住呢,生活中的许多事,该忘记的还是早点忘记好。人如果能忘记仇恨,带着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走向人生的终点,那该是多么好的事。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老人应该活得开心。不要为了长寿去强迫自己,必须坚持什么,禁忌什么。把长寿当做包袱是很累的,很累的生活应当让年轻人去尝试。老人则要活得快活,活得自在。上帝会格外宽容老人,社会也会宽容老人。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在思念中流逝,时光在牵绊中沉淀。待到霜飞满头,不再有“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的感慨,这就是幸福。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生伴侣,虽然步履蹒跚,却依然能够相扶相持。采一支茱萸,插满头菊花。重温那“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感觉,此生就没有虚度。东坡先生说:“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老人不要太在意节日,“凉天佳月即中秋”“菊花开处乃重阳”。天天都是中秋,天天都是重阳。天天开开心心地活着,忘记那些烦心的事,这就是幸福。
秋雨不如秋情长,秋月一轮送清凉,菊花满头酩酊醉,欢声笑语过重阳。值此重阳佳节,借一条流行短信,祝普天下的老人节日快乐:“一丝秋雨秋意浓,一缕秋风秋情动,一轮明月谁与共,一份思念遥相送,一朵菊花香入梦,一条短信你会懂,一片真情祝福中。”
丙申年重阳
老者益老重阳节的散文诗
一、 纳凉
拥挤的上海把风折断,地气郁闷地推开空气,喘着,包围吸纳地气的老人们。墙根的阴凉接受一把把不同形状历经沧桑的椅凳,各自摊开心情,与怀念进行一场心灵对白。
夕阳使劲地将腰挺直,步履蹒跚,斜过完美的浪漫;西天涨红了脸。
夏日的夜风躲着,将热浪推向前台。伴舞的蒸腾,温度并不比白天羞涩,搅动,旧式里弄没有平静,拉长,更觉瘦小,被热浪堵截,期盼的愿望又在放宽,拔涨楼房的高度。
二 、散步
携手与蹒跚交替的`身影,拉长路灯的想象,不断延伸,模糊交叉的道路,被一枚岁月的纽**牢。
曾经的婀娜,曾经的刚强,磨碎阳光的衣角。岁月在相互会意的眼神里消失。
感觉幸福的呈现,是自己感觉满足的感觉。幸福的刻度总是印在平平淡淡的罗盘上面。浪漫行走着,停留在“持子之手,与之携老”的诗篇上,演绎真情,恒古不变。
三 、坐轮椅与推轮椅
她把健康透支,坐轮椅成了她的必修课,行走的任务交给丈夫,一种习惯的姿势抵达另一种姿势的边缘,心灵与心灵交替,不用宣言。在手中,在眼中,在心中,没有怨言。默契,抚平城市特有的浮躁,平静,希望,就是无穷的力量。困惑和艰难在辊轴下碾成一些过去,碎片散落,被关爱覆盖。
四 、自娱自乐
公园醒了,绿地活了,广场跳跃了,将身心释放,飘过一阵清香。琴弦叙述一个又一个银发的故事,牵动的歌声冲破厚重的寂寞,解散时间的皱纹。愉悦开赛,传染驻足的目光。透过叶缝的阳光丝线散开,抓一把最美妙的药方,益寿延年。
陶醉的绿草鲜花,把灵魂编成快乐的光环。
自娱者自乐,自乐者自足,自足者常安,安好长寿晚年。
关于重阳节的散文诗
不管你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
回家看看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
或许我们已经人为父母。
我们也会变成老母亲,老父亲!
我们也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来孝敬我们。
享受到的是亲情的那一份温暖和开心。
所以,重阳节这天就多陪陪家人吧!
散文诗:想起重阳
1、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想起“九”,想起九月九。
2、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想起战国,想起魏晋,想起唐朝,想起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3、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从想起一个人开始,依次想起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4、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我在一方楼阁里,恰好想起年老的双亲,想起远方的女儿。
5、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在赏秋的静谧中,想起把一些念想珍藏好,等待时机打包快递给双亲、女儿。
6、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在登高的雅兴中,想起远眺那一束朦胧的朝阳或者一抹挂在枝头的夕阳,我会郑重的拍照,记录下镜头中的牵挂。
7、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趁着兴致想起去饱赏怒放的菊花,品味菊花惊艳于季节的枝头,诉思念、写离愁;无论你在远方、无论你在天上或者人间,若可,我愿将满满的爱,全都给你。
8、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在遍插茱萸时,我将多采摘一束茱萸插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9、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今夜,我做一顿重阳糕,先把最满的一碗递给你,搁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10、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今夜,我准备迎着秋风手持盛满菊花酒的金樽,先向你奉上一杯思念的酒,纵使到不了你的唇边,我也情愿把一杯酒泼洒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11、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把我的情思埋入一抔乡土里,送给你,你们
——在异乡的亲人、异乡的游子
【重阳·散文】乡下的母亲
和母亲通电话时,她正在老家乡下的集市上卖辣椒。我说大热天的,你不用那么辛苦。母亲在电话里“哈哈”笑起来,她说,今年辣椒结的多,吃不完,我赶场卖一点,顺便来凑热闹,场上人多,和熟人摆龙门阵,没啥苦的。她这么一说,我倒没了话接应。
挂了电话,思绪还在老家没有回来。小镇上人头攒动的景象在脑海里浮现,母亲在某家店门口站着或者坐着,地上铺一层干净塑料薄膜,上面放着长相朴实的新鲜辣椒。她正在看秤的斤两,秤杆一定要高高翘起,方才尽心。不多光景,躺在地上的辣椒慢慢减少,跟随别的主人去了新家。太阳这时越过水泥房顶,走到小镇街中央。母亲买几袋盐,一两斤酱油或醋,沿着水泥公路慢慢步行回家。
放下背上的竹编小背篼,母亲坐在老家青砖瓦房下的街沿上,手持一把月牙白的棕叶蒲扇,咕咚咕咚喝一阵水,畅快,满足。
母亲今年七十岁,和退休的父亲住在乡下,县城的楼房隔三差五去扫扫灰尘。儿女们各自奔波,不能常陪伴左右,几次邀请母亲进城,她都没有应允。
母亲喜欢在她的大瓦房里出出进进,不愿走进城市的藩篱。
每天晨曦,母亲听门前核桃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说话,这时候,她起床打开鸡笼,再撒上几把玉米、麦粒,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聚拢在母亲面前,争先恐后地啄食,母亲像看小孩子吃饭一样津津有味看着吃食的鸡群,脸上挂着舒心的微笑。母亲给它们的口粮,鸡群只能吃个半饱,有的速度技巧不够,没抢到几颗,在地上来回寻找一番后,还会抬头环顾左右,打探一下母亲还有没有余粮散发。这时候,母亲扬起双臂做一个驱赶的动作,口里一声 “哈赤---”,鸡群瞬间散去。上山坡或者下菜地,直到看这些“宝贝”消失在视野里,母亲才收回目光。这是母亲早上的一项重要仪式。
自从家乡建起了电站,乡道宽敞,村道便捷,集市活跃。母亲去赶集的次数渐渐多起来。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买与卖都不是容易的事,她不喜欢去集市。现在母亲更多的是去卖东西,蔬菜、水果、家禽,不一而足。虽然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但母亲做得有滋有味。她晒的干豇豆,鲜嫩,炖腊肉,味道极美,就连不爱吃豇豆的孩子也视若珍宝。我在城里偶尔买一些,皮老筋多,一顿饭能抽一团筋,让人生厌。
春节回老家,母亲说:“等枇杷成熟的时候,把院前那棵大树上结的给你送一些。”我说,不用,城里能买到。母亲悄悄告诉我说,去年这棵树结的枇杷,一半送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剩下一半卖了好几百元。我不禁为母亲感到骄傲,夸她有经济头脑,母亲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指着院前菜地边上的几棵半人高的小树说,过几年这些树长大了,我就有一片枇杷园了,那时候枇杷结的更多,保管你们吃个够。我由衷地为母亲高兴,为她的梦想为她忙而有序的生活高兴。
今年五月,布谷鸟在田野里欢叫,母亲从老家捎来了满满一箱枇杷。观其相貌,大小如李子,色泽金黄,果皮上偶有斑点,有的还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尝之,甜润爽滑,一颗接一颗,怎么也停不下来,不一会儿,满满一钵竟被我消耗了大半。先生笑闻“那么好吃?”我说:“不信你尝尝!”枇杷的味道与我日常买来的相比,的确与众不同,水果店那些华丽光鲜的枇杷,个个饱满,寡味而不亲近,基因不知被转化了多少代。眼前的枇杷其貌不扬,却有自然本味,咀嚼慢品中仿佛看见母亲正站在枇杷树下会心的微笑。
菊兰,是三婶的媳妇,她管母亲叫二妈。论辈分,母亲和菊兰是隔代,可她们又是忘年交。干活累了,菊兰就到母亲的锅里舀饭吃,不客气推就,母亲也不三请四请。菜园里的瓜菜熟了,菊兰径自去摘,母亲也不阻拦,做了可口的饭菜端来与母亲一同分享。到了秋天,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了,母亲和她组成互助收割队,谁家先熟就帮谁家收,今天你到我家割麦,明天我到你家插秧。活干得利索,心情也畅快。菊兰会做手工棉鞋。有一年下大雪,她为母亲做了一双朱砂色的棉鞋,母亲穿着舒适又保暖,那年她的脚踝破天荒地没有裂口。冬天围炉夜话,夏天月下纳凉,两个人形影不离。难怪她婆婆要“吃醋”,说菊兰是“别家的媳妇”。
母亲生在五月,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乡下抢种抢收的黄金季节,大家忙着田地里的活计,一直没好好给她过一次生日。她七十岁时,亲戚都张罗着要聚聚,母亲推辞不下,她说就在乡下的大瓦房里热闹热闹。临近生日,邻里老人突然病逝,母亲赶紧告诉亲戚们别来了,第二天,她就拴上围裙,去了邻居家忙前忙后。
在异地,家人离得远。那一回得知我犯了胃病,母亲几天寝食难安,“要不要紧啊,赶紧去看看!”焦急的她向人四处打听治病的办法。一天半夜,她突然打来电话,“我得了个偏方,用橙皮加姜一起熬水喝,很管用的,你明天就试试!”睡梦中被她惊醒,只是在电话的这端“嗯嗯”地答应,心里觉得她小题大做。末了,她又重复着叮嘱,“别忘了啊,一定试试!”隔山隔水的母亲,在我熟悉的那个地方,守着家园,挂怀着我这个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儿。
又到重阳,放下琐事,抽身回家。看见母亲正在院中翻晒刚收的稻谷,黄橙橙的玉米,架满屋檐,红色的辣椒悬挂在梁柱下。阳光落在她蓝色布衫上,满溢熟悉的暖香。“妈----!”母亲抬头,孩子似的一脸惊喜。她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嗔怪地问:“咋不打个电话!”笑容却是掩不住地挂在嘴角。我忙挪来两把旧木椅,与母亲坐在院前的枇杷树下,一起收拾她晾晒的粮食。“今年年成好,谷子饱满,你看……!”她掬起一捧,送到我面前,由衷的喜悦浸在脸颊上沧桑的皱纹里。
晚上,和母亲同榻而卧。她把家里的人问了个遍,得知一切皆好才安心地翻了一下身。陈年的旧事,邻里的乡亲,絮絮叨叨,我却不再觉得那些无关紧要,那就是母亲的天地。而我,只需要聆听。挨着她,小心翼翼,她向我身边靠了靠,久违地一种温暖,又回到体内,回到心里。“你小时候总是踢被子,常常感冒!”她下意识地拽一拽被角,好像我还是那个两三岁的孩子。
记得参加工作那年,母亲在正月里突然到来。像我回家那样,没有告知。她蹲在我的宿舍外,等了两个多小时,等我下班。我很奇怪,离开家才一月,她怎么会这么快就来了。她提着白色的大口袋,很沉。我问,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她摇头,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半晌才问,你没什么吧,出差一定得注意安全啊。这些话每次离家前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好几遍,生怕我将其中的某一句当了耳旁风,叮嘱了又叮嘱。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她又从头到尾看了看说,我来住几天,陪陪你。我笑着说,没病没痛的,这么大的人还要你陪?她吞吞吐吐,犹豫着说,你这几天要处处留心。我笑她迷信。她说,甭管迷信不迷信,反正我得在这儿住几天。她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东西,在四只床脚拴上五色丝线,在屋子里鼓捣一番。又在枕下放一包东西,不让我翻看。你这样谁还能睡着,我提高了嗓音,她见我生气,忙说,你晚上睡另一头,我睡这头,压着。拦不住她,只好任她去,心里却是笑她不可理喻。去街上买菜,她非要同去。回来的路上,在一个十字路口,她在后面磨磨蹭蹭,我走出老远,不见她跟来。折回去,她还在那里东张西望。你看什么呢,半天不来。她说,我看见有个人一直在对面看我们,我想看看他究竟看什么,到哪里去。我一把拉起她,你真是莫名其妙,疑神疑鬼的,大街上那么多人,谁看谁,你管得着吗。她知道自己过于敏感,一路上不再说话。晚上,和她抵足而眠,我以为心里惦记她放的东西会睡不着,可是却睡得很沉,夜里还梦见自己在一处山崖下,中间一条深沟,有一辆大卡车从上面滚落下来,周围好多人,不知所措,不知谁将我一把拽起,跳了过去。天没亮就醒了,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平静如水。晨起,说给母亲听。她正在做饭,手在围裙上擦擦说,这下我就放心了。如释重负的样子。梦终归是梦,但我又很庆幸有了那个梦,让母亲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母亲出门极少长住,这一次却住了七天。见我一切安好,她又操心着家里的鸡鸭琐事,急急地往家赶去。母亲,以她的方式,呵护着孩子,或许不那么高贵,甚至简单又笨拙,但她却是把孩子当成她的生命。
太久没有这样靠近过母亲的身体,太久没有专心地和她叙一次夜话。许是困了,又或是太兴奋。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山村的夜晚,把母亲轻轻地放下。
想起近日流行的那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眼里不禁泛起泪花。七十多岁的母亲腿脚不再灵便,白发又添了一层,声音也不如先前洪亮,牙齿开始脱落,目光日渐浑浊,反应变得迟钝。但她依然是幼时为我遮风挡雨的那个母亲,她住在乡下,以田园为家。孤独而宽慰。而我的陪伴,却那么微不足道。“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静静地靠着母亲的后背,听她微微的鼾声渐起,我知道,那一夜,她没有挂念,睡得安稳。
【微语】既然我的学生们已经将百分之九十九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他们未必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剩下这百分之一看得见摸得着的梦想,为什么不能还给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