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必备7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18:37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6)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7)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微语】他凭什么认为梦想重于生命?他难道就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永远比他的梦想短暂。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必备7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