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知识点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集锦19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3日 09:10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2)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3)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习: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4)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xx-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5)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6)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7)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8)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9)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0)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1)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2)

第一单元 地图知识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新- 课-标- 第-一 -网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大大小小 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

高低低高 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

高高低低 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

河流向凹 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洋流向凸 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

凸高凹低 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

一陆南 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

悬崖顶部绝对高度 a≤顶部绝对高度(海拔)

断层处相汇等高线x条,等高距h。

悬崖底部绝对高度 b-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b

相对高度 (x-1)×h≤相对高度<(x+1)×h

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地球概论)

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万km)。

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侧)西(方天空),下下下东东”。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三点共性)、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具有周期性(11年)、同步性、整体性。

太阳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极光。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晨昏线为过地心的大圆。

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0°);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23°26′)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h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东加西减) 两地相差1°经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日期分割:零时(24时)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旧一天”。

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加一天。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①太原:技术力量强,靠近京津唐;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有极昼夜)。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为0°,则热带只有赤道一条线,寒带只有极点两个点,其余均为温带;若黄赤交角为45°,则温带只有45°两条线,该线的高纬均为寒带,该线的低纬均为热带。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夏至日 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地区 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 冬至日 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其他地区一年两次直射

北温带太阳视运动:春秋分日正东方日出,正西方日落;夏半年东北方日出,西北方日落;冬半年东南方日出,西南方日落。

北半球 夏半年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 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②白昼越来越长

③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 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 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②白昼逐渐变短

③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冬半年

↓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②白昼越来越短

③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 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

↓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②白昼逐渐变长

③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小时—夜长

昼长=上午(下午)时长×2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永远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永远是18:00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典型的季节现象

物象 1月 7月

季节变化 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地球公转 近日点附近,速度快 远日点附近,速度慢

太阳直射点 直射点在南半球,向赤道移动 直射点在北半球,向赤道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最短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最短

气压分布 北半球大陆-高压,海洋-低压 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

等温线弯曲 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 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

风压带移动 南移 北移

气压中心分布 蒙古高压,阿留申、冰岛低压 印度低压,夏威夷、亚速尔高压

季风风向 东亚西北季风,南亚东北季风 东亚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

锋面移动 昆明准静止锋、寒潮(快行冷锋) 4-5月华南、6-7月江淮、7-8月华北

气候类型 地中海 北半球 温和多雨 北半球 炎热干燥

热带草原 暖热干燥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 寒冷干燥 高温干燥

动物迁徙 驯鹿: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驯鹿: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 亚洲沿岸向西流,呈逆时针 亚洲沿岸向东流,呈顺时针

河流径流 东部河流枯水期,西部河流断流,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现结冰期 东西部各河均进入汛期

河流入海口盐度 江河径流少,盐度大 江河径流多,盐度小

渔牧业 带鱼汛 天山山麓牧场(针叶林) 墨鱼汛 天山山腰牧场(高山草甸)

农事 冬小麦越冬生长期,兴修水利 澳大利亚耕作闲期、牧羊忙季,

江南农忙夏收夏种

极地 南极浮冰最少,南极科考佳期 南极浮冰最多,北极科考佳期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茶农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

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

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

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 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 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气压中心名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月 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 大陆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 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 大陆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风压带成因与特性:

风向 气候影响 风压带名称 (个数) 成因 特征 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高气压带 2 热力原因 冷高压 冷干

东北 东南 冷干 极地东风带 2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动力原因 冷低压 温湿

西南 西北 温湿 中纬西风带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动力原因 热高压 干热

东北 东南 干燥 低纬信风带 2

赤道低气压带 1 热力原因 热低压 湿热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西伯利亚-蒙古 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东南 西北 西南 东北

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影响范围 我国东部、朝日 我国大部、朝日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除下表外,熟记模式图-见下一页本单元结束部分):

冷热月 最冷月 最热月

月均温 >15℃ 0-15℃ <0℃ >10℃

仅三个月 <10℃ <0℃

雨型 年雨 夏雨 少雨 年雨 夏雨 冬雨 夏雨

年降

水量 >1200

mm <1200

mm >400

mm <400

mm

气候

类型 热雨 热季 热草 热沙 温海 亚季(湿) 地中海 温季 温陆 亚寒针 苔原 冰原 高山

雨季 6-9月 5-10月

月降水量>100mm 有 无

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7月,最低气温1月,年降水量少,且各月不平均;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年降水量多,且各月较为平均。

几种气候类型的大气状况和成因、特点: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特征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性湿润)

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降水稀少 终年高温少雨 少雨型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狂风、暴雨、风暴潮。预防措施: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危害:降温、大风、大雪、冻雨。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

③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

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资源: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常用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加强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地下水(湖泊水) 冰川水 雨水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季节性积雪融化,春季有一次洪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冬季有断流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③地下水与湖泊水都和河流水互相补给,它们均在河流的枯水期对河流水进行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削洪补枯的调蓄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最小,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盐度增加(蒸发量〉降水量、暖流、沿岸河流枯水期、海域结冰),盐度减弱(降水量〉蒸发量、寒流、沿岸河流洪水期、海域融冰)。试分析右图中五点各自盐度高低的成因。

洋流的形成:定向风(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按照性质将洋流分为:寒流、暖流。

标准 类型 特点 举例

成因分类 风海流 大气运动近地面风 除赤道逆流外的纬向(东西向)洋流

密度流 温度 经向(南北向)洋流中的暖流

盐度 海峡(曼德海峡:印度洋→红海;霍尔木兹:印度洋→波斯湾;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地中海;波罗的海→大西洋)

补偿流 水平向 经向(南北向)洋流中的寒流

垂直向 众多辅导资料用秘鲁寒流举例(有待讨论)

注:请在上图中填上相应的洋流名称,注意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季节风向变化。

洋流的分布(画一画上页洋流分布模式图-“8/0”图):

①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呈逆时针,东暖西寒。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高纬为南极环流,两者均为寒流。

④北印度洋洋面形成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大陆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海峡口密度流、哥伦布、三角贸易、郑和下西洋);④影响海洋污染。

主要渔场:舟山渔场 台湾暖流(日本暖流)vs沿岸流(黄海南下的冷水)。

大范围渔场 北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 东北太平洋 东南太平洋 东南大西洋

代表性渔场 北海道 纽芬兰 北海 秘鲁

寒暖流交汇

或上升流 日本暖流(黑潮)

千岛寒流(亲潮) 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

东格陵兰寒流

(北冰洋南下的冷水) 沿岸上升流

(秘鲁寒流) 本格拉寒流

(上升流)

形成渔场的自然因素:①温带大陆架;②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③江河入海口。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 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

地震波 纵波 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面 界面以下,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面 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地球的

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3km(大陆部分)

地幔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该层波速最快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地球的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由水体组成、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构建地表的崎岖不平。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断层(上升盘-地垒、下降盘-地堑)。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侵蚀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和汾河谷地。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背斜处开凿隧道)应避开断层。

火山:多分布于地壳薄弱地带,沿地表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若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形成。

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

河流地貌的发育:

知识点 梳理

河流侵蚀地貌 概念 河流侵蚀地面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成因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侵蚀,增加河谷长度

下蚀 侵蚀垂直于地面,加深河床,河谷向纵深发展

侧蚀 向两岸侵蚀,谷底变宽,河谷向横向发展

河谷 沟谷 季节性、间断性流水侵蚀地面形成谷地

初期河谷 集水面积小,横剖面呈“V”字型

中期河谷 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河谷 较宽、呈槽型

河流堆积地貌 概念 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使物质沉积而成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由发育于山前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组成

河漫滩平原 形成于中下游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影响 河漫滩平原 高原地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聚落呈带状分布

洪积-冲积平原 山区聚落多分布于此,聚落呈带状

三角洲 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形成沿河或海岸聚落带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纬到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热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

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大陆

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热带与经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从滨海到内陆地区的自然带演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

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纬度,基带气候类型;②山地海拔,相对高度;③阳坡、阴坡;④迎风坡、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①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高、阴坡-低);②降水量的大小;③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人为作用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民防患意识。

能源的分类:

按形成与

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太阳能) 直接的太阳辐射(狭义太阳能)

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生物能

古代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

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波浪能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

核燃料

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能 潮汐能

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

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沼气除外)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沼气、地热、核能

附录: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3)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4)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5)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化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6)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如果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7)

【一】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的平原、的天然林区和的草原。

【二】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

(一)西气东输

路线

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管道——上海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西电东送

线路

北线:山西、内蒙古、黄河上游——火电、水电——华北(京津唐)

中线:三峡、长江上游——水电——华东(沪宁杭)

南线:珠江上中游、贵族、云南——水电、火电——华南(珠三角)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的影响

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8)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9)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微语】人是否幸福,在于网络是否正常。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集锦19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