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推荐5篇)

发布时间: 2024-11-06 00:33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5)

物质的密度简要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密度简要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千克

【微语】女人强势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得找个愿忍受的男人。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推荐5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