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03:28
推荐活动名称:
有趣的纽扣——中班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
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
4、分类操作盘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并由此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
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风景区游玩?有些什么感受?
2、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有一处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叫黄山。那里的岩石真让人叫绝,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抓住学生心理,由课外引入课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概读
1、学生自读26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名的奇石,划上记号。
2、学生说出奇石的名称,教师板书。
3、质疑:
①作者写这些石头有何不同?
②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安排,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二是指导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三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疑边思,为后文展开想象打下了伏笔。]
三、导读
根据学生兴趣,从写得详细的四种奇石里选一段导读。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它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学生点出的奇石图象),指名对图回答,教师板书重点动作词。
3、小结:这一段先告诉奇石的名称(样子),后告诉我们奇石的样子(名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遵循主体教育的思想,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其次抓住奇石的样子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落实基础知识;最后让学生于读中进一步领悟情感。整个环节既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融合,又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仿读
1、总结学习方法。基本程序为自读思考图文对照说样子小结写法感情朗读。
2、同法学习详写的余下三段。
3、比较写法。
作者写这四种奇石,有的先告诉名字,后写样子,如仙桃石、仙人指路,有的先写样子,后写名字,如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这样写富有变化。
[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后文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了学法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四段的构段方式放在一起比较,引起学生注意其中的变化,这是通过变式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五、品读
1、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两段练习感情朗读。可分小组展开读、评。
2、推举23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师生共同指导、评议。
3、教师小结学生的朗读效果、技巧及方法等。
[这里突出读的训练,由学生自主选择读的内容,再次强化学生的选择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前面所学知识,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品味黄山之美、奇石之趣。]
六、创造性读
1、齐读最后一段。
2、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岩石的样子,同座互相说一说(出示怪石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名字,后说样子,也可以先说样子,后说石头的名字。
3、指23名学生边演边说,师生共同评议。
4、启发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想象,给叫不出名字奇形怪状的岩石取名字。[乘着品读所调动的学生高涨的兴致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试着仿说一段,这既是一次听、思、说的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同时省略号意义的再次理解,又使得教学前后呼应,整体感强。]
七、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2、师述:我们伟大祖国还有许多名山大川,还有许多秀丽神奇的自然风景区,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许多美丽的景区,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依照《黄山奇石》的方法,仔细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来总结,畅抒心中之情的同时,又培养了说话能力。教师顺势而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九、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
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
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设计思路
六、教学准备
1、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平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根据实验结论推导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实验
讨论
通过几组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都是遵守质量守恒的。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总质量
②气体的质量不能忽略
③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讨论并解释化学反应后质量变化的原因。
通过不同的事例让学生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
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思考并讨论: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为何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观察整个过程并推导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 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 温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白磷、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这三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
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论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中学化学]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
(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
(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
(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来源:人教网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
(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
(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
(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
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
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
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
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
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
③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
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
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由上可知,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精心设计习题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心设计习题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习题至关重要,习题的设计、给出与求解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一、设计启发性的习题
数学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老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掌握获得结果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新旧知识衍接的地方精心设计思考性的习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出答案。
二、设计思考性的习题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处设计习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后正确地掌握知识的实质。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要学的新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年龄以及他们的学习实际,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否则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出深浅难易,范围大小都恰如其分的,具有思考性的习题。
三、设计灵活性的习题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才能使之运用自如。通过这样一题多练的方式,向学生提出进一步探究的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钻研,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习题的能力。
四、设计适度型的习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习题是否适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设计的习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发展。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习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埋怨学生“笨”,思维迟钝,脑子不开窍。其实,这与教师教学时提出的习题有关,或启而不发或发而不着边际。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个别学生确实存在着智力差异,但是,教师这时首先应冷静思考一下,设计的习题是否偏离了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实际。
这样设计的习题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回答踊跃,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五、设计比较型的习题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首先就得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比较,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求同思维就是从已知的各种材料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寻求习题的'同一答案。从求同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及规律来看,比较型的习题,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求同过程是从彼此相关联的大量具体材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点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习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能力。
六、设计互逆型的习题
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判定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还应该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灵活还是不灵活。我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逆向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一个习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或者从一般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探求解决习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的发展相互促进。
七、设计联想型的习题
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心理学家认为: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反向联想、因果联想等。教学中如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所授内容和课型要求设计联想型习题,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设计联想型习题,可以给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可以诱使学生步入解题成功的殿堂,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灵活,更具有独创性。
八、设计开放型的习题
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教师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习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习题的能力,同时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通过寻求习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习题的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能激发思维的、有挑战性的各种习题,就能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习题和解决习题的能力,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微语】每一个挑战,都是自我提升的契机,面对它,你将发现更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