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函数教学设计(实用16篇)

发布时间: 2024-11-05 21:49

函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

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①;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图象

性质(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图象的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样几个函数:

我们发现:

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一般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再通过图象的变化(变化的值),我们发现:

(1)时,函数为增函数,

(2)时,函数为减函数,

4.练习:

(1)如图:曲线分别为函数的图像,试问的大小关系如何?

(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3)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并且研究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5,习题2.8,1、3

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 2.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1

2

3

Y=x2

9

4

1

1

4

9

二、描点、连线: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1

2

3

Y=0.5X2

4.5

2

0.5

0.5

02

4.5

Y=-X2

-9

-4

-1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函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函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函数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函数教学设计(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

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意义、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a1与01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二、说教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

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

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四、说教程

1、温故知新

我通过复习细胞分裂问题,由指数函数 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对数函数的意义及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又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函数教学设计(7)

一、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

【结构】

二、要求

(一)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二)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即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和差及倍角公式)

(三)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四)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线、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Y=Asin(ωx φ)的简图、理解A、ω、 < 1271864542"> 的意义。

三、热点分析

1、 近几年高考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而对本章的内容的考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上有所加强。

2、 对本章内容一般以选择、填空题形式进行考查,且难度不大,从1993年至2002年考查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问题 (1)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

(2)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

(3)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和等式证明的问题;

(4)与周期有关的问题

3、 基本的解题规律为:观察差异(或角,或函数,或运算),寻找联系(借助于熟知的公式、或技巧),分析综合(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实现转化。解题规律:在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中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运用基本公式,将未知角变换为已知角求解;在最值问题和周期问题中,解题思路是合理运用基本公式将表达式转化为由一个三角函数表达的形式求解。

4、 立足课本、抓好基础。从前面叙述可知,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高考已逐步抛弃了对复杂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而重点转移到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来,所以在中首先要打好基础。在考查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同时,也直接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的变换,可见高考在降低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要求下,加强了对三角函数性质和图象的考查力度。

四、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由于公式多,且习题变换灵活等特点,建议同学们复习本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对现有公式自己推导一遍,通过公式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

(2)对公式要抓住其特点进行。有的公式运用一些顺口溜进行。

(3)三角函数是阶段研究的一类初等函数。故对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应结合一般函数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周期性、图象变换等。通过与函数这一章的对比,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但又要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周期性,通过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复习,类比到一般函数的周期性,再结合函数特点的研究类比到抽象函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由于三角函数是我们研究的一门基础工具,近几年高考往往考查知识网络交汇处的知识,故学习本章时应注意本章知识与其它章节知识的联系。如平面向量、参数方程、换元法、解三角形等。(2003年高考应用题源于此)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前所述本章都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出现,因此复习中要重视选择、填空题的一些特殊解题方法,如数形结合法、代入检验法、特殊值法,待定系数法、排除法等。另外对有些具体问题还需要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结论。如:关于对称问题,要利用y=sinx的对称轴为x=kπ+ (k∈Z),对称中心为(kπ,0),(k∈Z)等基本结论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对称轴与函数图象的交点的纵坐标特征。在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中,要学会用勾股数解题的方法,因为高题一般不能查表,给出的数都较特殊,因此主动发现和运用勾股数来解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的训练,1999年高考理科第20题实质是一个三角问题,由于考生对三角函数的概念认识肤浅,不能将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迅速与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联系,造成障碍,思路受阻。实际上,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也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它产生于生产实践,是客观实际的抽象,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客观实际,故应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总之,三角部分的考查保持了内容稳定,难度稳定,题量稳定,题型稳定,考查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以及三角变换的方法。

(7)变为主线、抓好训练。变是本章的主题,在三角变换考查中,角的变换,三角函数名的变换,三角函数次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式表达形式的变换等比比皆是,在训练中,强化“变”意识是关键,但题目不可太难,较特殊技巧的题目不做,立足课本,掌握课本中常见问题的解法,把课本中习题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解题规律。针对高考中的题目看,还要强化变角训练,经常注意收集角间关系的观察分析方法。另外如何把一个含有不同名或不同角的三角函数式化为只含有一个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训练也要加强,这也是高考的重点。同时应掌握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题目。

(8)在复习中,应立足基本公式,在解题时,注意在条件与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在变形过程中不断寻找差异,讲究算理,才能立足基础,发展能力,适应高考。

在本章内容中,高考试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变换,尤其是三角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周期。多数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其次是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如运用三角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解决简单的综合题等。除在填空题和选择题出现外,解答题的中档题也经常出现这方面内容。

另外,还要注意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函数教学设计(8)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函数教学设计(9)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   ;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1

2

3

Y=0.5X2

4.5

2

0.5

0.5

02

4.5

Y=-X2

-9

-4

-1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教学设计(10)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使学生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让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性质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性质以及它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x=-、(-,)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你能说出函数y=-4(x-2)2+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函数y=-4(x-2)2+1图象的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2,顶点坐标是(2,1)。

2.函数y=-4(x-2)2+1图象与函数y=-4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4(x-2)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4x2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3.函数y=-4(x-2)2+1具有哪些性质?

(当x<2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2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1)

4.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x2+x-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因为y=-x2+x-=-(x-1)2-2,所以这个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1,顶点坐标为(1,-2)]

5.你能画出函数y=-x2+x-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

二、解决问题

由以上第4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已经知道函数y=-x2+x-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采用描点法作图的方法作出函数y=-x2+x-的图象,进而观察得到这个函数的性质。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

x … -2 -1 0 1 2 3 4 …

y … -6 -4 -2 -2 -2 -4 -6 …

(2)描点:用表格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x-的图象,如图所示。

说明:(1)列表时,应根据对称轴是x=1,以1为中心,对称地选取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函数值。相应的函数值是相等的。

(2)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的长度单位可以任意定,且允许x轴、y轴选取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要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当的长度单位,使画出的.图象美观。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发表意见,互相补充,得到这个函数韵性质;

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2

三、做一做

1.请你按照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x2-4x+10的图象,由图象你能发现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

教学要点

(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2)叫一位或两位同学板演,学生自纠,教师点评。

2.通过配方变形,说出函数y=-2x2+8x-8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这个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

教学要点

(1)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指导;(2)让学生总结配方的方法;(3)让学生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

以上讲的,都是给出一个具体的二次函数,来研究它的图象与性质。那么,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y=ax2+bx+c

=a(x2+x)+c

=a[x2+x+ ()2-()2]+c

=a[x2+x+()2]+c-

=a(x+)2+

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x=-b/ 2a ,顶点坐标是(-,)

四、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第1、2、3题。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何体会?

函数教学设计(11)

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和y=ax2+c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将表格、表达式、图象三者联系起来的经验.

2.会作出y=ax2和y=ax2+c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们与y=x2的异同,理解a与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3.能说出y=ax2+c与y=ax2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4.体会二次函数是某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学习重点:

二次函数y=ax2、y=ax2+c的图象和性质,因为它们的图象和性质是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我们在学习时结合图象分别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函数的增减性几个方面记忆分析.

学习难点:

由函数图象概括出y=ax2、y=ax2+c的性质.函数图象都由(1)列表,(2)描点、连线三步完成.我们可根据函数图象来联想函数性质,由性质来分析函数图象的形状和位置.

学习方法:

类比学习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

二次函数y=x2 与y=-x2的'性质:

抛物线 y=x2 y=-x2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开口方向

位置

增减性

最值

二、问题引入:

你知道两辆汽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距离吗?

刹车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研究表明:汽车在某段公路上行驶时,速度为v(km/h)汽车的刹车距离s(m)可以由公式:

晴天时: ;雨天时: ,请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三、动手操作、探究:

1.在同一平面内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

2.在同一平面内画出函数y=3x2与y=3x2-1的图象。

比较它们的性质,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四、例题:

【例1】 已知抛物线y=(m+1)x 开口向下,求m的值.

【例2】k为何值时,y=(k+2)x 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例3】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①y=-3x2,②y=3x2,③y= x2,④y=- x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问题:(1)当x=2时,y= x2比y=3x2大(或小)多少?(2)当x=-2时,y=- x2比y=-3x2大(或小)多少?

【例4】已知直线y=-2x+3与抛物线y=ax2相交于A、B两点,且A点坐标为(-3,m).

(1)求a、m的值;

(2)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及其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x取何值时,二次函数y=ax2中的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求A、B两点及二次函数y=ax2的顶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例5】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正常水位时,桥下水面宽度为20m,拱顶距离水面4m.(1)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求出该抛物线的表达式;(2)在正常水位的基础上,当水位上升h(m)时,桥下水面的宽度为d(m),求出将d表示为k的函数表达式;(3)设正常水位时桥下的水深为2m,为保证过往船只顺利航行,桥下水面宽度不得小于18m,求水深超过多少米时就会影响过往船只在桥下的顺利航行.

五、课后练习

1.抛物线y=-4x2-4的开口向 ,当x= 时,y有最 值,y= .

2.当m= 时,y=(m-1)x -3m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3.抛物线y=-3x2上两点A(x,-27),B(2,y),则x= ,y= .

4.当m= 时,抛物线y=(m+1)x +9开口向下,对称轴是 .在对称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 ;在对称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 .

5.抛物线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为(2,b),则k= ,b= .

6.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轴,且经过点(-1,-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7.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与y=2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是( )

A.y= x2 B.y=- x2 C.y=-2x2 D.y=-x2

8.抛物线,y=4x2,y=-2x2的图象,开口最大的是( )

A.y= x2 B.y=4x2 C.y=-2x2 D.无法确定

9.对于抛物线y= x2和y=- x2在同一坐标系里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B.两条抛物线关于原点对称

C.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D.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原点

10.二次函数y=ax2与一次函数y=ax+a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为( )

11.已知函数y=ax2的图象与直线y=-x+4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和它与直线y=x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相同,则a的值为( )

A.4 B.2 C. D.

12.求符合下列条件的抛物线y=ax2的表达式:

(1)y=ax2经过(1,2);

(2)y=ax2与y= x2的开口大小相等,开口方向相反;

(3)y=ax2与直线y= x+3交于点(2,m).

13.如图,直线经过A(3,0),B(0,3)两点,且与二次函数y=x2+1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相交于点C.求:

(1)△AOC的面积;

(2)二次函数图象顶点与点A、B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14.自由落体运动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造成的,在地球上,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t(s)和下落的距离h(m)的关系是h=4.9t 2.求:

(1)一高空下落的物体下落时间3s时下落的距离;

(2)计算物体下落10m,所需的时间.(精确到0.1s)

15.有一座抛物线型拱桥,桥下面在正常水位AB时宽20m.水位上升3m,就达到警戒线CD,这时,水面宽度为10m.

(1)在如图2-3-9所示的坐标系中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若洪水到来时,水位以每小时0.2m的速度上升,从警戒线开始,再持续多少小时才能到拱桥顶?

函数教学设计(12)

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接受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这一事实,在实践中体会“两点法”的简便,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生动形象的变化来发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为探索一次函数性质作准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理解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一次函数的特征,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去经历、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其规律。

二、学情分析

1、由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能接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生能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2、根据学生抽象归纳能力较差,学习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有难度。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图象变化特征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其规律。

3、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而互动式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

生1:函数的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我们称这样的函数为一次函数。

生2: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y=kx+b的形式,其中k、b为常数,k≠0。

生3: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次函数的图象”。(板书)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归纳——问题升华:

1、师:问(1)你们知道一次函数是什么形状吗?(4分钟)

生:不知道。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做,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用描点法作出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

(1) y= 0.5x (2)y= 0.5x+2

(3) y= 3x (4)y= 3x + 2

师:(为了节约时间)要求:用描点法时,最少5个点;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分配,每人画一个图象。画完后,小组订正,看是否画的正确?

然后讨论解决问题(1):观察你和你的同伴画出的图象,你认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小组汇报: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

师:所有的一次函数图象都是直线吗?

生:是。

师:那么一次函数y=kx+b(其中k、b为常数,k≠0),也可以称为直线y=kx+b(其中k、b为常数,k≠0)。(板书)

师:(出示幻灯片)问(2):观察你和你的同伴所画的图象在位置上有没有不同之处?(2分钟)

讨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般的一次函数图象在位置上有没有不同之处。

小组1:正比例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小组2:正比例函数图象经过原点,一般的一次函数不经过原点。

师出示幻灯片3(使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

师:问(3):对于画一次函数y=kx+b(其中k)b为常数,k≠0)的图象——直线,你认为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

(一边思考,可以和同桌交流)(2分钟)

生1:用3个点。

生2:老师我这个更简单,用两个点。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嘛!

生3:如画y=0.5x的图象,经过(0,0)点和(2,1)点这两个点做直线就行。

函数教学设计(13)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 ;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1

2

3

Y=0.5X2

4.5

2

0.5

0.5

02

4.5

Y=-X2

-9

-4

-1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函数教学设计(14)

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解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0

函数教学设计(15)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的单调性,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进一步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知识的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为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导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通过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为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但是把具体的、直观形象的函数单调性的特征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定量刻画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同时单调性的证明又是学生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刚上高一的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及证明。

难点:函数单调性概念(数学符号语言)的认知,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五、教学、学法分析

通过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时先以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针对它们的图像,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设计几个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使认识得到深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给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描绘的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思考:随着时间t的变化,记忆量y如何变化?这条曲线告诉了你遗忘有什么规律,你打算如何对待刚学过的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左向右看图像是下降的,对此如何从数学的观点进行解释呢?这种以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为标准对函数进行研究,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展示目标:

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知探究

1、感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问题1、做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问题2、观察函数图象哪部分是上升的,哪部分是下降的?(从左到右)

(1)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上升。

(2)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上升。

(3)函数:在______上升,在上下降。

(4)函数:在______上升,在上下降。

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为后面说明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埋下伏笔。

问题3、怎样用自变量,函数值来描述这种上升和下降?

上升: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也越来越大。

下降:随自变量的增大,越来越小。

问题4、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加的、减少的吗?

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的增大,y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增加的;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的增大,y越来越小,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减少的。

设计意图:

(1)合理设置层次,为揭示函数单调性做好铺垫。

(2)函数单调性实质上揭示了在定义域的某个子集(或某一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描述函数图像在这个子集(或这一区间)的升降趋势,有利于多角度、深层次揭示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体会运用动态观点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2、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问题5、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函数值的增减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数学表达式。

(1) 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例如1和2。

(2) 仿(1),取多组数值验证均满足,所以在为增加的。

(3) 任取,因为,即,所以在上为增加的。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从而引导学生在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

设计意图:对二次函数的单调性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分解难度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然后学生类比得出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A,区间IA:______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变量,当时都有______,那么就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加的。

课后作业

1、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题:(2),(3)、第4,5题。

2、选作题:习题2—3 B组第2题。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这些数学,有专长的,可以进一步发展、因此设计了不同程度要求的题目。

函数教学设计(16)

《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路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所以本节课采用分层教学。既创设舞台让优秀生表演,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能依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通过研究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学习和探究xxxx考点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3.查漏补缺,采用小组学习使复习更有效,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学生分组处理前置性作业

教师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分层处理,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2]师生共同解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主研究,分组讨论后,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

教师重点归纳数学思想。

通过对习题的处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二次函数有关概念及性质的理解,能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小组学习也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

[活动3]习题现中考

例1(xxxx,南宁)

教师结合教材对比、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例题

教师归纳: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

对于二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关键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把握题型,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解题的突破口。

[活动4]例题现中考

例2(xxxx,济宁)

例3(xxxx,黔东南州)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让学生讨论回答这两道题的.共同特点。

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概括、归纳出“每每型”二次函数模型的题型特点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活动5]知识提高阶段

教师给出一组习题,学生讨论完成。

知识再运用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活动6]小结、布置作业

问题

本节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布置作业

把错题整理到作业本上。

师生共同小结,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小结并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思考的习惯。

【微语】能带来更好结果的语言:你的想法如何?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函数教学设计(实用16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