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发布时间: 2024-11-06 08:14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棱长1分米=10厘米

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评价。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吗?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可以先复习一下平方之间的进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总结

1、体积的意义。

2、体积单位: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2)、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表面积是(),体积是()。(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题图:乌鸦喝水的故事。

自由汇报: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学生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3.课件出示: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三、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先看书自学,再汇报交流。)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3.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认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约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约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5.练习:

(1)完成P40“做一做”T1。

说一说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馈检测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整节课中,我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验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中开展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了能力。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小实验。

1.1.1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认识体积单位。

2.2.1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

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

教学目标:

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学生准备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米尺1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单位:

老师身高155()教室的面积为48()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是什么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厘米的长度1平方厘米的大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体积,你们还记得什么是体积吗?那么体积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二、教学新课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

举一举:(粉笔盒、菠萝等)

拼(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三、巩固练习,提升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把椅子高90()。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手,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体验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比较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

3、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4、注意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在让学生感受每个体积单位有多大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有的提到我的一个指头头大约是1立方厘米,我随机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追问道:你们每个手指大约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在例举1立方分米时,学生说粉笔盒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买的烤红薯大约1立方分米等等。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亲自让同学们站到里边看一看,然后分组搭1立方米的框架。通过例举与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建立。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题图:乌鸦喝水的故事。

自由汇报: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学生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3、课件出示: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三、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先看书自学,再汇报交流。)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3、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认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

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约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约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5、练习:

(1)完成P40“做一做”T1。

说一说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馈检测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整节课中,我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验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中开展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了能力。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法:谈话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索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

1、导入:课件出示:乌鸦喝水图片,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2、出示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自主学习(5分)

自学内容:认真看课本27页至28页,边看边画出重点。

自学思考:

1、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

2、什么叫做体积?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三、合作交流:(8分)

1、生活中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是(),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体是(),生活中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是()。

2、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四、质疑探究(5分)

1、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是度量什么的?

2、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检测:

1、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2、选择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c、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六、堂清(10分)

1、填空:()叫做体积。

2、填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擦的面积有6()

教室的门面积约是2()

操场的面积约是8000()

操场一周是400()

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6.5();

一本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300();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0)

五年级下数学教教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

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叶桶 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

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1)

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1—22页例8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五5—8。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意义后教学的。例8从测量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学每个体积单位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体积计量中的应用,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做了必要的铺垫。教材最后还沟通了刚认识的体积单位与已学的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联系。通过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有关体积单位的感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讨论、探究、类推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一升的量杯一个。学生每人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引导学生选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媒体显示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形状的一些物体(12个和12个、16个和17个),让学生比较这些组合体的体积大小,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因为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组合体的体积就是使用的那些小正方体的体积和。)

3、设疑: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组合体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这两个物体是怎样的,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一个物体是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另一个物体是用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所用的小正方体大小不同)

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两物体,结果学生发现两个物体因为所用的小正方体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种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才能通过比个数方便地比较出物体的体积大小。

[设计意图: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大小时,出示方块大小不一样的物体来比较,引起认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需要有统一大小的正方体来比较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下面引入体积单位作了铺垫。]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8 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看看哪个的体积大?

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2. 媒体演示过程: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

3.过渡: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4、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估计验证:它的棱长是少?

(2)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

(6)回顾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1立方厘米,想想立方厘米通常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

(用立方厘米来测量或计算较小物体的体积)

5、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然后让学生估计验证:它的棱长是少?

(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时先出示正方体实物,再描述其含义,再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操作丰富感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表象,丰富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感知。]

6、认识1立方米

(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直观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教师演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1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7.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认识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立方米的概念,而是提出问题“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1立方米的概念。这样安排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突出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

三、反馈练习.

1.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的建构认知结构。]

3、完成练习五7

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5、完成练习五 8

先推想再操作验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单位?它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有什么区别?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 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 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 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 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 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 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 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3)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想象,让学生理解物体是可以把空间给占了的,也就是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边事物也有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自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接受学习方式,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如读一读、说一说、估一估、比划比划等)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还应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反思,这一环节缺失的课是不完整的课。反思整理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感悟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反思中,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

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4)

《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改写。

2、让学生参与单位间进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认识与把握。

3、感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借助对模型的分层探讨,理解常用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由来,并掌握体积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一瓶矿泉水的标签写着:净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体积、容积)是550ML。

让学生认真一议,弄清问题是什么。显然是针对水的,由于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积之说。所以只能是体积。

2、复习常见的体积单位

回顾一下常见的体积单位

3、导入新课

板书: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学:体积单位进率的的探讨

(1)课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组探究

全班反馈:一排10个,一层100个,10层1000个。

(2)探讨

(3)填空

(4)熟记。

找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规律

同桌互说互测

2、例6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1)课件展示例6;说一说,算一算

先让学生议一议:

所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再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反馈:问题的实质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课堂活动:练习与操作

1、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2、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

4、6、7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5)

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 影碟机 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微语】爱一个人,对方也爱你,甜味居多;爱一个人,对方不知道,酸味居多;爱一个人,对方不爱你,苦味居多。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合集15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