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19:38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9- 13 题 (14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公亦以此自矜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C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4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阳之北 河阳:黄河南岸
B、且焉置土石 焉:怎么
C、始龀,跳往助之 始龀:刚刚长满乳牙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即使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男孩参与搬运土石),从冬天到夏天变换了季节,才出现回家一次。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清除不掉了,又怎么对付那些沉重的泥土和石头呢?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的思想真是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你怎么就不能像孤儿寡妇那样开明呢。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握着蛇的山神听说智叟都劝说不了愚公,担心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把愚公移山这件事告知了天帝。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要移山,目的是能到达汉水,通过水路到达更广阔的世界。为此,他想别人之未敢想,干别人之不敢干,终于感天动地,成功移山,造福后人。
B、愚公提出移山,家人纷纷响应,连妻子也献策支持:邻人踊跃参与,连京城氏的一个小孩也热心参与其中。可见,得人心之举自然就能一呼百应,老少云集。
C、从人物的名称上看,两个老人,一愚一智,反映了常人的思维习惯和评价标准;而在作者笔下,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褒贬之情分明。这种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印象深刻。
D、交通不便是古代人们经常面临的痛苦,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总是显得渺小而无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但这篇寓言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精神,则更具有儒家积极有为的处世态度,激励人们不怕困难,积极有为,改造自然,实现梦想。
答案:
2、D
3、B
4、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其如土石何( ) (2)固不可彻()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1.(4分)(1)加强反问语气。(2)通,变通(3)穷尽(4)通无
2.(3分)你太不聪明了!
3.(3分)D
4.(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曩:以往、过去。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4)向吾远游冀﹑雍。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_____________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____________
12、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1)苦于(2)赞同(3)这(4)先前,原来。
10、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1、(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
12、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_________》。(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甲乙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上述诗文都写到了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不同困难。
B.面对困难,甲诗作者和愚公都有一个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C.甲诗中的“停、投、拔、顾”等动作,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表现。
D.乙文中的“长息”表明愚公为智叟所表现的顽固思想感到悲哀
9.甲诗中的“____________”和乙文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答案:
(二)(12分)
6.(2分)李白《列子》(《列子·汤问》
7.(3分)你太不聪明了!(惠倒装)
8.(3分)B
9.(2+2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论有多大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行动态度1分,结果1分)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纷纷)
B.惩山北之塞(惩罚) 出入之迂(曲折,绕远)
C.毕力平险(险峻) 且焉置土石(哪里)
D.山之一毛(毛发) 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于: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C.焉: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D.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
1.A
2.B
3.C
4.⑴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来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来源:学+科+网]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虽我之死 ▲ ②一厝朔东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战?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18. (2分) D 19. (2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20. (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5.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4.A
5.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惩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⑵险,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
2.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 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意思对即可)
愚公移山节选与精卫填海的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③于东海。
【注释】①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②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③堙(yīn):填。
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__________ 是炎帝之少女__________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画一处)
常 衔 西 山 之 木 石
3.下面划线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心之固/常衔西山之木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面山而居
C.其上多柘木/其如土石何?
D.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什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且:将近 是:这
2.常衔/西山之木石
3.B
4.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5.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及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
北山愚套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迭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 )
A.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何苦而不平必
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意思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二:
1.课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且 (2)惩 (3)迂
(4)诸 (5)焉 (6)反
3.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
(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
(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 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
(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
2.1)将近况且 2)苦于 3)绕远 4)"之于" 5)哪里 6)同"返"往返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
4.1)B 2)C
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
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三: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友人惭,下车引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
⑶杂然相许 许:
⑷操蛇之神闻之 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D
3.且:将要,快要或将近(2)汉阴:汉水的南岸(3)许:赞同(4)操:持,拿
4.(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冬夏季节变化,才能往返一次。
5.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
(1)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微语】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座城,心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