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06:57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
④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水手追猴子
追
(发展)猴子逗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
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
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
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说课的内容是《跳水》,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舟船”中的第一课。下面我将从单元概要、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几方面来阐释。
一、单元概要
本组教材以“舟船”为主题,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跳水》《沙漠之舟》。此外,在“语文天地”里还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初航》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本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以及折纸船、航天飞机等方面选编课文。《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对于成长中孩子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沙漠之舟》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对人的作用。《初航》里的纸船,承载着孩子们的劳动和理想,隐藏着青少年刚刚驶入人生的航道,要“一路走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记录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事件,“神舟”因与“神州”同音而寓意深刻。配合本组专题,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自检”等多项训练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舟船”不熟悉,没有感知基础。虽然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综合分析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原因,需要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
三、教材分析
《跳水》是一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
故事发生到性命攸关的时刻,让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显出船长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枪逼孩子跳水,又显示了他的刚毅和果断。超人的智慧,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源自对生命的呵护,更源自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托尔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信心、勇气、机智和责任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预料,人生境况也是百味多样,而船长这位人物形象,将智慧元素推向了极致。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境还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之后,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文本、学情和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
3、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㈠、说教法
1、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2)、语言点拨;(3)、抓重点词句;(4)、朗读感悟等。
2、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㈡、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四十秒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并在旁做批注。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联系背景资料,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从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抓住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着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人格魅力,复述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啊!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2、板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跳水?为什么会跳水?得救没有?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情况。
(1)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写字指导:“模、唬、瞄”均属左合右分型,书写时右部要上下靠紧,对正,并与左旁靠拢。“撕”,左中右结构,不可写得太宽,中间的“其”适当缩窄,两边向中间靠紧,同时各部分的笔画注意互相穿插避让。“帆、摔、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摔”右边比较复杂,注意不要多笔少画。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3、交流初读收获。
三、抓联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个角色?角色和角色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联系课文,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分几个阶段进行?(据此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水手拿猴子取乐。(第1自然段)
第二段:猴子戏弄孩子,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段:孩子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顶端。(第4自然段)
第四段: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抓住联系,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读“水手逗猴子”这部分,其他同学圈画与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点拨。
(1)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因为船正返航,水手们才会如此悠闲自在地拿猴子取乐寻开心。)
(2)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正因为“风平浪静”天气好,水手才有闲心逗猴子,船长才敢叫孩子往海里跳。)
(3)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的“放肆”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
相机理解“显然”并练习造句。
用“显然”造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设计接句小游戏: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也可用学生说,教师接,必须用“显然”这个词,看谁接得好。
例:
①小明拿着试卷,垂头丧气地走进了家门,显然。
②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胡子叔叔两眼瞪得圆圆的,嘴张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显然。
3、小结:正是这种环境、条件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2—4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想想孩子的情绪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圈画相关词句。
2、交流汇报孩子情绪变化的几个阶段: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从“哭笑不得”“眼巴巴”体会到由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在一旁“大笑”,使孩子感到十分尴尬。)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生气,一心想制服猴子。)
引导想象:此时,气极了的孩子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不能让水手们在一旁看我的笑话。)
(3)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此时孩子已气愤到极点,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有多严重。)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读出孩子心情的变化。
3、体会处境的危险。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课文插图灯片,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危急。)
(2)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3)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的词语?(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生死攸关)
4、议一议:对孩子的这种冒险行为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学习第5、6自热段:
1、有感情地读第5、6自热段。(指导读出船长坚定、沉着的语气。)
2、在危急关头,船长是如何做的?联系他的做法,想想在当时的情形下,船长是怎样想的?
3、讨论: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其他办法可能有:
(1)让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
(2)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3)架设云梯救小孩……
分析各种办法的可行性,让学生明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其他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安全。船长借助枪的威慑力逼迫孩子跳水,最安全有效。
4、出示填空练习:
这是一位的船长。
二、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2、你有什么话想对水手或小孩说吗?
小结:这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赞美沉着、果断、机智的船长之余,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最后,老师有三句话想送给同学们:做人要宽容,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
三﹑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收集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作品读一读。
有关跳水说课稿
有关跳水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8.跳水
横木遇险跳
孩子追猴(高潮)水
猴子逗孩(发展)得
水手戏猴(起因)救(结果)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第四段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言,接着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孩子们讨论激烈,敢于争论,实际上这样的讨论,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当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进行反驳,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比较多,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尽量想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有些环节处理地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在学生的朗读上,老师的指导还不够,没有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
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后我要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跳水》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 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8.跳水
横木遇险 跳
孩子追猴(高潮) 水
猴子逗孩(发展) 得
水手戏猴(起因) 救(结果)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第四段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言,接着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孩子们讨论激烈,敢于争论,实际上这样的讨论,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当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进行反驳,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比较多,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尽量想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有些环节处理地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在学生的朗读上,老师的指导还不够,没有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后我要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跳水》~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水》~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
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 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8.跳水
横木遇险 跳
孩子追猴(高潮) 水
猴子逗孩(发展) 得
水手戏猴(起因) 救(结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跳水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跳水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说课的内容是《跳水》,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舟船”中的第一课。下面我将从单元概要、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几方面来阐释。
一、单元概要
本组教材以“舟船”为主题,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跳水》《沙漠之舟》。此外,在“语文天地”里还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初航》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本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以及折纸船、航天飞机等方面选编课文。《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对于成长中孩子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沙漠之舟》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对人的作用。《初航》里的纸船,承载着孩子们的劳动和理想,隐藏着青少年刚刚驶入人生的航道,要“一路走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记录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事件,“神舟”因与“神州”同音而寓意深刻。配合本组专题,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自检”等多项训练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舟船”不熟悉,没有感知基础。虽然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综合分析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原因,需要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
三、教材分析
《跳水》是一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
故事发生到性命攸关的时刻,让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显出船长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枪逼孩子跳水,又显示了他的刚毅和果断。超人的智慧,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源自对生命的呵护,更源自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托尔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信心、勇气、机智和责任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预料,人生境况也是百味多样,而船长这位人物形象,将智慧元素推向了极致。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境还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之后,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文本、学情和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
3、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㈠、说教法
1、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2).语言点拨;(3).抓重点词句;(4)、朗读感悟等。
2、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㈡、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四十秒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并在旁做批注。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联系背景资料,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从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抓住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着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人格魅力,复述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啊!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2、板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跳水?为什么会跳水?得救没有?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情况。
(1)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写字指导:“模、唬、瞄”均属左合右分型,书写时右部要上下靠紧,对正,并与左旁靠拢。“撕”,左中右结构,不可写得太宽,中间的“其”适当缩窄,两边向中间靠紧,同时各部分的笔画注意互相穿插避让。“帆、摔、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摔”右边比较复杂,注意不要多笔少画。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3、交流初读收获。
三、抓联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个角色?角色和角色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联系课文,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分几个阶段进行?(据此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水手拿猴子取乐。(第1自然段)
第二段:猴子戏弄孩子,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段:孩子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顶端。(第4自然段)
第四段: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抓住联系,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读“水手逗猴子”这部分,其他同学圈画与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点拨。
(1)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因为船正返航,水手们才会如此悠闲自在地拿猴子取乐寻开心。)
(2)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正因为“风平浪静”天气好,水手才有闲心逗猴子,船长才敢叫孩子往海里跳。)
(3)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的“放肆”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
相机理解“显然”并练习造句。
用“显然”造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设计接句小游戏: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也可用学生说,教师接,必须用“显然”这个词,看谁接得好。
例:
①小明拿着试卷,垂头丧气地走进了家门,显然。
②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胡子叔叔两眼瞪得圆圆的,嘴张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显然。
3、小结:正是这种环境、条件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2—4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想想孩子的情绪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圈画相关词句。
2、交流汇报孩子情绪变化的几个阶段: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从“哭笑不得”“眼巴巴”体会到由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在一旁“大笑”,使孩子感到十分尴尬。)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生气,一心想制服猴子。)
引导想象:此时,气极了的孩子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不能让水手们在一旁看我的笑话。)
(3)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此时孩子已气愤到极点,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有多严重。)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读出孩子心情的变化。
3、体会处境的危险。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课文插图灯片,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危急。)
(2)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3)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的词语?(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生死攸关)
4、议一议:对孩子的这种冒险行为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学习第5、6自热段:
1、有感情地读第5、6自热段。(指导读出船长坚定、沉着的语气。)
2、在危急关头,船长是如何做的?联系他的做法,想想在当时的情形下,船长是怎样想的?
3、讨论: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其他办法可能有:(1)让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2)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3)架设云梯救小孩……
分析各种办法的可行性,让学生明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其他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安全。船长借助枪的威慑力逼迫孩子跳水,最安全有效。
4、出示填空练习:
这是一位的船长。
二、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2、你有什么话想对水手或小孩说吗?
小结:这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赞美沉着、果断、机智的船长之余,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最后,老师有三句话想送给同学们:做人要宽容,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
三﹑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收集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作品读一读。
【微语】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善良和真诚,这是最强大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