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应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说教材
1、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应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说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说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十七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我将从如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
好学教育:
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好学教育: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好学教育: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应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好学教育: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名师点评】
说课者对本节课的特点把握较好。无论是教材的分析,还是学情的了解;无论是重点的把握,还是难点的确定;无论是目标的定位,还是时间的分配;无论是资源的选择,还是教学的构想都能够围绕内容进行宏观性说课。
然而,从这次说课中也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设想中的不少环节均没有得到体现,实际效果离设计相差不小。也许过于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在准备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所以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精讲多练,实时检测,但还是效果一般。
另外说课中教师操作技术不熟练,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类似口头禅的多余话较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 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会判断反比例函数。
2、 能力目标
(1) 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
(2) 在思考、归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一反比例的类比。
引导学生从函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为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举例,讨论总结规律,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让学困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再次强调函数和重要性,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
(一) 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因而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1)我校车棚工程已经启动,规划地基为36平方米的矩形,设连长为X(米),则另一连长Y(米)与X(米)的函数关系式。
让学生分析变量关系,然后教师总结:依矩形面积可得XY=36 即Y=36/X
(二)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XY=36 即Y=36/X和T=2000/V 两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一般地,形如Y=K/X或XY=K(K是常数,K不为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在此教师对该函数做些说明。
(三) 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对例1的观察、讨论、交流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
例1、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一个矩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相邻两条连长分别为X厘米和Y厘米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移动滑片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I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
(3 )、某乡粮食总产量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五、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课本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
(巩固练习:)
(口答)下列函数关系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的K的值是多少?
Y=5/X Y=0、4/X Y=X/2 XY=2
5Y=—1/X(给学困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四)突出重点,提高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特意把书中的练习题设计为例题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给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以加强巩固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A、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B、 反比例函数的判别;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 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 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 当x=3。5时,求y的值
(3) 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 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 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 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 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 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 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 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x进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 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1)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会判断反比例函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
(2)在思考、归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一反比例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为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举例,讨论总结规律,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让学困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再次强调函数和重要性,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因而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1)我校车棚工程已经启动,规划地基为36平方米的矩形,设连长为X(米),则另一连长Y(米)与X(米)的函数关系式。
让学生分析变量关系,然后教师总结:依矩形面积可得XY=36 即Y=36/X。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XY=36 即Y=36/X和T=2000/V 两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一般地,形如Y=K/X或XY=K(K是常数,K不为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在此教师对该函数做些说明。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对例1的观察、讨论、交流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
例1、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一个矩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相邻两条连长分别为X厘米和Y厘米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移动滑片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I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
(3)、某乡粮食总产量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五、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课本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
(巩固练习:)
(口答)下列函数关系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的K的值是多少?
Y=5/X Y=0.4/X Y=X/2 XY=2
5Y=—1/X(给学困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五)突出重点,提高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特意把书中的练习题设计为例题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给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以加强巩固
(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A、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B、反比例函数的判别。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七)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说课稿
一、 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 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四、 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 ,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
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
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2)教学重点的落实: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总之 ,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但是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教材《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二册》P51-P5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并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分数知识为基础,对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节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以后学习函数、方程等问题的关键。
2.学情分析:我校初二年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但通过预初年级分数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有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几组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二、目标分析: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完善自我的精神品格。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分式的概念.②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过程性目标①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式扩充到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②学生通过类比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通过联系实际探究分式的概念,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二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来表示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分数探究分式的概念,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如类比分数的概念形成分式的概念)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式的概念.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
突破点:由于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流程图2、流程说明: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1、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形成概念 类比分数知识,得到分式概念. 由分式的概念,类比分数得到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反馈训练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分式的基本概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2个由浅入深的例题.例1是熟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其变式是训练学生掌握分式无意义的条件;例2是如何求分式的值为0.同时配有三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4、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二数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说课稿
一、 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 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四、 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 ,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预期效果分析:(1)教学难点的突破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2)教学重点的落实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反比例函数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一、 分析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我们在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小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能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 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及比例系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三) 教学重学:
1、 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 教学难点:
1、 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分析教法与学法:
(一) 教法:
由于学生已学过正比例关系,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由于打算采用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从而掌握新知识
(二) 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三、分析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一次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以有知识的记忆。
2、在情境中,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装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为学生的探险索创造条件。
(二) 探索过程
1、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列出的`大量函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概念。
3、 在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后,再进行深化,给出比例系数为负数或分的情境,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 小结和作业:
在学生的自我小结中教师加以完善,对反比例函数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一、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三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互相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
1、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
2、探索并研究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本堂课的难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及性质的探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代数章第节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新课传授: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问1:画函数图象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问2: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问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由电脑投影出空表格,大家一起添表格内容,巩固记忆)
图象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
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投影出示例题: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求x=1.5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题?(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4.巩固练习(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巩固与拓展)
(投影出示自选题目)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5.总结:
学生:从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谈体会和收获。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6.布置作业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初中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十七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我将从如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应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
一、 分析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我们在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小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及比例系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学:
1、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1、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分析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由于学生已学过正比例关系,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由于打算采用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从而掌握新知识
(二)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三、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育大全
1、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一次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以有知识的记忆。
2、在情境中,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装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为学生的探险索创造条件。
(二)探索过程
1、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列出的大量函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概念。
3、在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后,再进行深化,给出比例系数为负数或分
的情境,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小结和作业:
在学生的自我小结中教师加以完善,对反比例函数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反比例函数的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的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会判断反比例函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
(2)在思考、归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一反比例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为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举例,讨论总结规律,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让学困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再次强调函数和重要性,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因而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1)我校车棚工程已经启动,规划地基为36平方米的矩形,设连长为X(米),则另一连长Y(米)与X(米)的函数关系式。
让学生分析变量关系,然后教师总结:依矩形面积可得XY=36,即Y=36/X。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XY=36,即Y=36/X和T=2000/V,两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一般地,形如Y=K/X或XY=K(K是常数,K不为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在此教师对该函数做些说明。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对例1的观察、讨论、交流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
例1、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一个矩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相邻两条连长分别为X厘米和Y厘米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移动滑片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I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
(3)某乡粮食总产量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五、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课本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
(巩固练习:)
(口答)下列函数关系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的K的值是多少?
Y=5/X,Y=0.4/X,Y=X/2,XY=2。
5Y=-1/X(给学困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四)突出重点,提高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特意把书中的练习题设计为例题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给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以加强巩固。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A、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B、反比例函数的判别。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反比例函数复习课的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复习课的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反比例函数》的小结与复习课。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又是基础函数。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对本章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和解析式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教学难点是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采用合作交流、集体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知识梳理:主要说明本章的内容由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组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及其等价形式。并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判断反比例函数并指出其中的K值;结合物理知识写函数关系式,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系数及自变量的指数的掌握情况。
2.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用来解决问题。也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根据K值确定反比例函数所在象限及其一支(X>0)的增减性,根据函数关系式和给定自变量(函数值)求函数值(自变量的值);由图像性质和K值的关系确定m的取值范围;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增减性及所给函数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判断个点函数值的大小,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
3.综合运用:给出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 相交的示意图及交点M(2,m)、N(-1,-4)两点。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此类题目在中考中常见。是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求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应用及合情推理能力。
(三)随堂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具体内容见课件。
(四)归纳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数形结合思想。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配套练习中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4.存在的问题:学生配合不够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中下学生关注的太少;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课堂教学内容稍多,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微语】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