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把握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诗人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放”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表达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准备:
1、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
2、搜集王维生平、思想等相关材料。
3、分组布置并开展课前活动:
分组标准:
(1)听朗诵:选择二个版本(如群星、少儿益智、有声读物)朗诵音频,分析比较选择自己喜欢或较认可的一种,并阐说理由;还可以对喜欢的版本提出改进意见。
(2)根据学过的王维的诗歌和搜集的王维生平思想的相关材料,给本诗配一张王维画像(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3)给本诗(或局部或整体)配幅画(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分组要求:
组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级别。
活动要求:
先个人充分解读好诗歌,再充分展开讨论统一对诗作的理解、分析与鉴赏内容;对本组展示的作品也要反复讨论并吸纳好建议;展示作品的形式也要好好斟酌;讨论等活动最好有记录。
二、教学进程
(一)听评录音
播放由学生精心剪辑存在明显差异的朗读录音后,评析人对其差异作出简要比较,表明学生的取舍,同时,可以当场演绎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其理由。
(二)赏评画像
由学生提问,让同学们想像诗人作此诗时的形象,尤其是要想像其眼神、脸部表情,并说明理由;然后由学生展示同学的相关作品,解析作品对诗人眼神、表情的细节处理及理由。
(三)赏析图画
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形成或选择的理由,其它同学则可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教师点评
由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及阐释作出精要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对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学生反思
1、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2、以本诗为例就如何把握“诗中有画”、作者形象或诗歌感情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一、成果交流
用一节课在小组内交流后,推荐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二、教师总结
回顾整个活动,肯定活动成果。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把握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诗人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放”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表达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准备:
1.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
2.搜集王维生平、思想等相关材料。
3.分组布置并开展课前活动:
分组标准:
(1)听朗诵:选择二个版本(如群星、少儿益智、有声读物)朗诵音频,分析比较选择自己喜欢或较认可的一种,并阐说理由;还可以对喜欢的版本提出改进意见。
(2)根据学过的王维的诗歌和搜集的王维生平思想的相关材料,给本诗配一张王维画像(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3)给本诗(或局部或整体)配幅画(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分组要求:
组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级别。
活动要求:
先个人充分解读好诗歌,再充分展开讨论统一对诗作的理解、分析与鉴赏内容;对本组展示的作品也要反复讨论并吸纳好建议;展示作品的形式也要好好斟酌;讨论等活动最好有记录。
二、教学进程
(一)听评录音
播放由学生精心剪辑存在明显差异的朗读录音后,评析人对其差异作出简要比较,表明学生的取舍,同时,可以当场演绎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其理由。
(二)赏评画像
由学生提问,让同学们想像诗人作此诗时的形象,尤其是要想像其眼神、脸部表情,并说明理由;然后由学生展示同学的相关作品,解析作品对诗人眼神、表情的细节处理及理由。
(三)赏析图画
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形成或选择的理由,其它同学则可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教师点评
由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及阐释作出精要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对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学生反思
1.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2.以本诗为例就如何把握“诗中有画”、作者形象或诗歌感情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一、成果交流
用一节课在小组内交流后,推荐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二、教师总结
回顾整个活动,肯定活动成果。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二、释题(学生对照注释了解) 作者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把王维的介绍交给学生完成,重点让学生知道其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
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朗诵感知
1、学生自读。
2、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3、学生合作对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村夫野老,与世无争无人猜忌;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4、齐读。
四、探究思考: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译诗: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步骤:
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点拨:
①“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
②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
③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2、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译诗: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关于这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佳句”。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
比较:“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答案点拨:
颔联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李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漠漠”有广阔意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3、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飞白鹭,啭黄鹂”有什么艺术特点?
(1)倒装:白鹭翩翩起舞,黄鹂婉啭啼唱。
(2)色彩对比,诗中有画: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小结: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4.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5.“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表达作者什么愿望,体现他什么心境?
译诗: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用典 :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
争席罢:。《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海鸥”句:《列子黄帝篇》载,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五、思考探究
⒈你认为《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画的特点:色彩、层次、空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⒉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境”的“境”,指的是境界、或者说是氛围。因此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全篇作品所构成的体现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象空间、能触发读者某种情思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六、总结:整体赏析
⒈主旨
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对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⒉总结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景色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七、课后练习: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⒈主旨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⒉本诗的主题:
⑴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
⑵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任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⒊怎样写的?
1.以动衬静.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显得山林越发清幽 。
2.托物言志.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高二《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把握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诗人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放”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表达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准备:
1.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
2.搜集王维生平、思想等相关材料。
3.分组布置并开展课前活动:
分组标准:
(1)听朗诵:选择二个版本(如群星、少儿益智、有声读物)朗诵音频,分析比较选择自己喜欢或较认可的一种,并阐说理由;还可以对喜欢的版本提出改进意见。
(2)根据学过的王维的诗歌和搜集的王维生平思想的相关材料,给本诗配一张王维画像(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3)给本诗(或局部或整体)配幅画(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分组要求:
组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级别。
活动要求:
先个人充分解读好诗歌,再充分展开讨论统一对诗作的理解、分析与鉴赏内容;对本组展示的作品也要反复讨论并吸纳好建议;展示作品的形式也要好好斟酌;讨论等活动最好有记录。
二、教学进程
(一)听评录音
播放由学生精心剪辑存在明显差异的朗读录音后,评析人对其差异作出简要比较,表明学生的取舍,同时,可以当场演绎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其理由。
(二)赏评画像
由学生提问,让同学们想像诗人作此诗时的形象,尤其是要想像其眼神、脸部表情,并说明理由;然后由学生展示同学的相关作品,解析作品对诗人眼神、表情的细节处理及理由。
(三)赏析图画
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形成或选择的理由,其它同学则可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教师点评
由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及阐释作出精要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对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学生反思
1.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2.以本诗为例就如何把握“诗中有画”、作者形象或诗歌感情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一、成果交流
用一节课在小组内交流后,推荐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二、教师总结
回顾整个活动,肯定活动成果。
【微语】用时间来看人,时间能检验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