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集15篇)

发布时间: 2024-11-05 16:39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何以战。以: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题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请分析这次战役曹刿取得胜利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间:参与;(2)以:凭借。

小题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

小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4:曹刿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抵得上)。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当将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全)更(改)约束(规定),易置(撤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 (2)既克,公问其故。( )

(3)以天下莫能当。( ) (4)秦悉坑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请写在下面。(2分)

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2)已经 (3)认为 (4)曾经(每空1分)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1分)

(2)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军队就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都活埋了(意思对即可)。(1分)

3.纸上谈兵(1分)

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只会夸夸其谈。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读懂选文,再用成语概括标题即可。

4、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耒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

(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②所以:是为了。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

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

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入见 见人读数十卷书

B.恶之如鸱枭 死亦我所恶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人疾之如仇敌

D.虽不能察,必以情 如此以学自损

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参考答案:

7.2分 C

8.2分 D

9.2分 B

10.2分 A

【课外文言文翻译】: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同“屈”,理屈。

(2)①B ②B

3、(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4、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6)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 又何间焉 (参与)

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取信于民

4、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5、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 义战胜了邪恶。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 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每个标点符号1分,共2分。)

12.C(2分)

13.(1)通“遍”,遍及,普遍(2)赐福,保佑(3)离开(4)派遣(每个词1分,共4分。)

1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共2分,每错译一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

1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共3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8)

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战于长勺:(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5: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参考答案:

小题1:鄙:目光短浅; 于: 在。

小题2:B

小题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题5:示例: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题分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B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5:能结合观点进行积累,合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9)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23、例:曹刿关心国事,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晏子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

《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鄙 :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1)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理解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⑵成列:指摆好阵势。⑶既:尽,全部。⑷司马:官名,指子鱼。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⑹门官:国君的卫士。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 视 其 辙 ⑵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⑵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参考答案:

5. ⑴下/视其辙 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 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 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2)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章(一)

(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译文):赵括取代廉颇(领兵)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了军中人员的的职务。秦国大将白起听说这件事后,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假装兵败退走,同时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将赵军封堵截断为两部分。(此时)赵军中士卒之心背离,(如此)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调出了精锐的士卒,并亲自搏杀战斗想要突围,秦军将赵括射死。赵括大军兵败,于是几十万人都投降秦国,却被秦军全部坑杀屠戮。

1、解释画线的词。

(1)小惠未徧( ) (2)牺牲( )玉帛

(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文章(二)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1、解释画线的词。

(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

(3)遂逐齐师( ) (4)宋师败绩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

(2) 。

文章(三)

(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1、解释画线的词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忠之属也。( )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4)吾民不寡(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参考答案:

(一)

1、(1)通“遍”遍及,普遍(2)指猪、牛、羊等。(3)截断(4)动词活埋

2、(1)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这件事中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二)

1、(1)击鼓进军(2)已经 (3)追赶、追击(4)大败

2、(1)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下的痕迹,登上车,扶着轼眺望齐军。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三)

1、(1)目光短浅(2)尽力做好分内的事(3)满一年(4)少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竭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泄尽了。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3)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怎么)战 B. 必以信(实情)

C. 小大之狱( 监狱) 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阅读答案: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 “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 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阅读理解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⑵成列:指摆好阵势。⑶既:尽,全部。⑷司马:官名,指子鱼。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⑹门官:国君的卫士。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 视 其 辙 ⑵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⑵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参考答案:

5. ⑴下/视其辙 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 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 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 (2)用人不尽其所欲( )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微语】温柔对待自己,每一个起起伏伏都是生命的节奏,而非挫败。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集15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