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美文学习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陶渊明人物性格特点)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3日 09:49

一、与手握强兵的曾祖父完全相反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陶侃是东晋大将军,可以带剑穿鞋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本人“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都督八州军事,手握强兵,他力挽狂澜平息了苏峻之乱,或多或少也曾有过取代东晋的野心。

可是作为陶侃曾孙的陶渊明,却和陶侃完全不同。

陶渊明却喜欢静,他寡言少语,不好名利,喜欢读书又不求甚解,最后成了田园诗人。

成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却比大将军陶侃有名,不仅仅因为陶渊明进了教科书,实际上他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确实为古今历代文人骚客,政坛军界的达官贵人们羡慕。

陶渊明千百年来为人所羡,自然也值得研究,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陶渊明归隐田园之路来看陶渊明的心路。

二、从陶渊明的工作历程看他的归隐田园之举

有曾祖父陶侃荫蔽的陶渊明从小生活富足,在左邻右舍中,他是最受人尊敬的孩子。东晋南朝是门阀政治,陶渊明有天生的光明之路,因此他20岁时就进入了仕途,2年后,才22岁正值雄心壮志年龄的陶渊明,,却放弃仕途回家闲居了。

又过了7年,29岁的陶渊明又重入仕途,成了州祭酒,也就是州太守的秘书。陶渊明重入仕途的原因,是因为家里贫穷,需要钱。可是才干了秘书没几天的陶渊明又不干了,原因是“不堪吏职”。所谓“不堪吏职”有两个原因,一是无法胜任,二是感觉自己大材小用。很大的可能,陶渊明是第一种原因,即无法胜任祭酒之职。因为,州太守又招陶渊明为主簿,这是比祭酒更低层次的秘书,这也就证明了陶渊明前一次辞官的原因,是他无法胜任祭酒的工作,而此次让陶渊明做主簿,陶渊明干脆就拒绝了,原因很好理解,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

可是,生活是缺不了柴米油盐的,而柴米油盐又需要钱,于是陶渊明开始了田园耕作,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对从小养尊处优的陶渊明来说,有些体力不支,他总是生病。

又过了近20年,已经47岁的陶渊明生活实在艰难,他进了桓玄麾下成了幕僚,51岁时由于居丧又辞官回家。

53岁时,陶渊明来到刘裕麾下成了参军。

54岁时,陶渊明又成了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成了刘敬宣参军的陶渊明并不安心本职工作,他常常对朋友说:“我想做个文官,可以赚一些家用。”这话传到了刘敬宣耳朵里。刘敬宣是个非常不错的领导,5个月后,刘敬宣让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

县令是文官,而且为官一方,薪资方面比拿死工资的参军高。照理,陶渊明的理想得到了满足,他应该好好干了,可是,陶渊明在县令任上也做得不好。因为做了县令的陶渊明又感觉工作不好做,常常叹道:“我只要常醉于酒足矣。”

按照当时东晋对公田的法律,是要种秫谷,陶渊明的妻子儿女都认为要种粳。于是,县令陶渊明就置国家法律不顾,将每顷地的一半种秫,一半种粳。后来,郡里派督邮来检查,陶渊明的手下认为应该穿戴整齐见督邮,陶渊明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才做了80天县令的陶渊明又辞官回家了。

而辞去县令之后的陶渊明,终于彻底地离开官场,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陶渊明的经历,大致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陶渊明担任过的职位看,陶渊明有很多可以成大事的机会。

陶渊明担任过或者有机会担任的祭酒、主簿和参军职位,都是可以为国建功立业,成就大事的职位。著名的刘琨和祖逖,就是从主簿位置上起步的。而同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刘裕、檀道济、刘穆之、王弘等人,又都是从参军位置起步的。当时正值南北朝对峙,内部桓玄的谋反,急需用人之际,在祭酒、主簿和参军职位上的人就有了广阔的舞台,可是陶渊明没有任何建树,反而要求去做文官,因此可以推断出陶渊明缺乏军事谋略方面的才能,因此无法胜任。

做了县令之后的陶渊明,有了自己说了算又可以为政一方的机会,可是不仅没有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他的能力,反而在种地这样的简单问题上置国家法令于不顾,即使要真正为民福利,也应该是听田园农人的意见,可是他却听妻子的,为政有些儿戏。因此,陶渊明也缺乏为政一方的才能。

2、从陶渊明的经历看,跳槽频繁

陶渊明工作随意性太大,一旦感觉不合适就撂挑子。陶渊明本是参军,又自己要求做文官,做了县令才80天又撂挑子,可见他有一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而频繁地跳槽,一来说明陶渊明的责任心不够,二来说明陶渊明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缺乏整体规划。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陶渊明缺乏工作能力,他的能力让他无法胜任任何职位的工作,而他的归隐田园,乃是无奈之举。

三、从陶渊明的两种态度看他的心态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不同人面前表现不同,具体有两种:

1、在田园的农民乡亲们面前很随便,有哪家人摆酒的,只要有人邀请,也不管是否和主人认识,陶渊明一定会去;

2、如果有以前一起做官的朋友来见,则一概称病不见。

后来成了刺史的王弘,以前和陶渊明一同做过参军,专程来拜访老朋友陶渊明。陶渊明躲着不见,理由是自己不趋炎附势。

另一位做过参军的同事,后来成为赫赫名将的檀道济也来看陶渊明,这时候的陶渊明已经贫困交加,饿得躺在床上起不来,两人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檀道济说: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檀道济的意思非常直白,天下有道就出来经世济民,天下无道则可以做隐士,现在是有道之世,你这么做不值得。

陶渊明的应答很耐人寻味:“我不敢称自己是贤人,也没有这方面的志向。”

檀道济和陶渊明两人的交流没有结果,也许是不欢而散。檀道济给陶渊明带了肉,而檀道济走后,陶渊明却把肉扔了。

陶渊明在田园乡亲们面前无拘无束,在成为高官的老同事们面前却冷淡甚至敌意,这样的反差只有一个原因,即陶渊明内心的自卑。因为田园乡亲和他没有区别,而以前的同事已经和他拉开了距离。

作为真正的隐士,是不应该在乎地位距离的,前秦卖筲箕的王猛可以在大将军桓温面前脱下衣服抓虱子,身为庶民的诸葛亮可以让豫州牧刘备三顾茅庐。陶渊明却非常在乎,因为他和同事之间的地位差距,是由于能力产生的差距。

陶渊明的自卑来源于他的个人能力,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因此在和他有同一起点的王弘,檀道济面前,他属于失败者。

四、人们赞扬陶渊明,却不愿意做陶渊明的原因

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陶渊明是正能量的,因为他抛弃大多数人穷尽一生的追求,即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放弃已有的仕途归隐田园,甘心走下金字塔,融入到千百万众生之中,享受“采菊东南下”的悠哉隐士生活。因此,陶渊明获得了后人们非常高的评价,《旧唐书》认为陶渊明“慢世逃名,放情肆志”;宋代王安石将陶渊明抬高到与东晋名相谢安齐名,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说;明代龚自珍更认为陶渊明是和诸葛亮相似的卧龙。

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即便对陶渊明有如此赞扬,后世愿意步他后尘的却寥寥无几,几乎再难以找到类似他这样的人。

有个故事,也许可以解释稀有的陶渊明现象。

明末有个秀才王毓蓍,在杭州城将被清军攻破时,他的一个朋友来看他,他问朋友:“你打算怎么办?”他的朋友说:“学陶渊明”,王毓蓍说:“不然,我们都是声色中人,忍受不了陶渊明那种生活。”于是,王毓蓍本人在酒肉妓女尽欢之后,投河自尽。

王毓蓍宁愿死也不愿意过陶渊明的生活。

也许可以解释,众人皆向陶渊明竖大拇指,却根本不愿意做陶渊明的原因。这也正可以解释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乃是无奈之举。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陶渊明人物性格特点)】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