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4日 04:24
1、 创设生活情境,将数置于一定的实际背景之中。
课一开始,我出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的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自豪之情,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与此同时,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据是会说话的,级的思想渗透其中,这为学生理解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提供了一块垫基石,同时也有利于以后数的读法与写法的教学。家乡的数据资料拉近了数与学生心理的距离,学生对数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亿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建构。
看到9411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呢?通过这一问,自然地复习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建立了知识迁移的基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中蕴涵的潜力也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我没有用计数器,也没有用算盘,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让他们发现 数的知识是有序的、活跃的;研究数的知识是有趣
味的、有激情的。然后,学生自学课本,并质疑问难,从而系统地巩固了自己得出的知识,完成了探究层次的升华,自觉地建立了生动的数学模型。
3、综合运用知识,通过有据估计,建立数的概念。
在认识了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后,我分两步教学对数的实际意义的感知。首先,有理有据的猜测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参照信息,猜测本地区小学生总人数。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因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极高。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把握住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有关的知识,估计出了相对合理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感知与体验具体的数:想像38000到底是多少?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让我们做老师的概叹:千万不能小觑我们的学生!两大成功之处是明显的。
一、创设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家乡的有关数据资料贯穿全课,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值得商讨的是:培养数感,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理解数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等等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数感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如何来检测学生数感形成的程度?等问题,希望能与同事们共同探讨。
今天第一天上新课,又是面对新的教材,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前的备课感觉内容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加减法的关系式(抽象出几个关系式)需要深度思考才可以,特别是互相的转化。课堂学习效果看,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就连平时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也能有所发现。我想离不开应用题的现实情境,直接给出具体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分析,同时加上我的语言艺术、提问方式、沟通方式有关。如果没有实景(题目算式)也是难以得到这种的效果,但是我上完后思考了一下,在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推出求加数、求被减数与减数的关系式时,虽然感觉学生理解,但是那互相之间的联系觉得还是有问题,有一题练习时出现有6—8个学生做错,也感觉再让学生说的时候没有花多一点时间聆听(可能一上课,花了5分钟讲其它事情,而不够(不够放)时间有关。估计明天上课再阐述一下才行,不但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再讲一下加减法验算的方法、书写(虽然书本没有竖式的样式,我虽然提过了并板书了,但也要在强调才行),那么这一节课就比较完美了。
总体还是可以的,起码效果感觉还行,最开心的基本没有学生开小差、有95%的学生都举手都想发言。
本节课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加强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联系,首先说明把每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然后指出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使学生看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区别只是取的份数不同而已。在运用迁移方法的同时,教材同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1/4,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展示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说:什么是1/4?接着我拿起笔,又涂上一份?我问:现在有几份涂了颜色,那么涂色部分占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都想到是2/4,我接着问:2/4里面有几个1/4?(两个)。然后我让学生利用这张纸片,还可以创造出什么分数?(3/4,4/4)每一个分数,我都会问一句:这个分数里有几个1/4?
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另一张纸片,折出这张纸的1/8、把其中的几分涂上颜色你喜欢涂几分就涂几份,学生每汇报一个,我都要让他说说:你是平均分成几份?有几份涂了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在备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虽然对重点和难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一个知识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分数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而忽略了分数的组成。这样一来会造成学生对分数的组成不理解,下一节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行起来一定会有很多困难。这一点的失败让我感觉到,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深入,更要全面。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的计算基础上系统学习它们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成功之处。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始首先安排了三组加减法的口算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讲授新知时,充分利用例题的组题,把加减法的意义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盎然,并根据算式回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知识的习得特别是学习方法的领会需要教师智慧的指导,在小组自学交流下,学生会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自主探索新知,新知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生对写出算式的思考这片“沃土”上,最后通过对三组题目的反思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尤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设计了一些内容尽量与生活贴近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再互相提出问题,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关系。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混淆,导致出现减数减被减数等于差的一些错误。
再教设计。
1、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可以训练学生练习如下题目:450—20=430
( )—( )=( ) ( )+( )=( )
2、注意通过线段图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
1、课的导入通过课件播放绿色植物及苗圃图片,创设参观苗圃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让学生在园艺师傅的介绍苗圃的基本情况图中寻找数学信息,这一设计培养学生从图、文字等杂乱的众多信息中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提数学问题时几个学生都能强调“平均分”,我便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盆数相同就蕴藏着“平均分”的意思,如题中没出现“每种花的盆数相同”就一定要强调“平均分”。
3、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这节课通过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正确列出算式后,我不是急于让学生探究算法,而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多少,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由于学生都能较准确地估算,所以在后面的竖式计算中,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学生不会很困难。
4、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求助——交流——获得成功的探索过程。培养倾听、交流的学习习惯。本节课因为学生已学习了除数 是整十数的的除法,因而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 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我又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如在学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 十数来试商?”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解决第2个问题时,我故意板演出错让学生来发现并评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又能让学生 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算理。
5、非常遗憾的是时间没掌控好,准备3个层次的练习巩固2位数除法竖式没能完成。原来第一层次练习: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第二层次练习:森林医生(课本67页4)第三层次练习:最大能填几?
本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所以上课伊始先请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他们知道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但我要学生具体说想的过程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说清楚,多数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白算理。
由于本节课需要借助实物的演示才能理解算理,所以我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让学生先自己“画一画”、“想一想”,再在组内“说一说”、“听一听”,最后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经历,所以很快就理解了2/8+1/8和5/6—2/6的算理——都是所取的分数在想加减、而总共分的分数没有变,即分子想加减、分母不变。
本节课的难点是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解决此类习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1”变成相应的“几分之几”。因此,在突破难点时,我专门设计了让学生变换“1”的填空题。如:1—1/3,1可以看成();1—4/10,1可以看成();这些习题的设计为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为学生对算理有了充分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正确率较高,整节课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
四上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天上新课,又是面对新的教材,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前的备课感觉内容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加减法的关系式(抽象出几个关系式)需要深度思考才可以,特别是互相的转化。课堂学习效果看,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就连平时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也能有所发现。我想离不开应用题的现实情境,直接给出具体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分析,同时加上我的语言艺术、提问方式、沟通方式有关。如果没有实景(题目算式)也是难以得到这种的效果,但是我上完后思考了一下,在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推出求加数、求被减数与减数的关系式时,虽然感觉学生理解,但是那互相之间的`联系觉得还是有问题,有一题练习时出现有6-8个学生做错,也感觉再让学生说的时候没有花多一点时间聆听(可能一上课,花了5分钟讲其它事情,而不够(不够放)时间有关。估计明天上课再阐述一下才行,不但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再讲一下加减法验算的方法、书写(虽然书本没有竖式的样式,我虽然提过了并板书了,但也要在强调才行),那么这一节课就比较完美了。
总体还是可以的,起码效果感觉还行,最开心的基本没有学生开小差、有95%的学生都举手都想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