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14:24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品读法。
一、谈秋:作者导入,展示古诗,小结情感
导入:
同学们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个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并不是顶尖的诗人。但他却在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时候,仍然能够吟诵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当他被当地的县官排挤,只分给他一个临江的住处时,仍然能够吟出“坐看大江观白帆”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
谈秋:请朗读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观沧海》、《潼关》
二、赏秋:颜色设题,整体感知,感情基调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颜色?请结合诗中的具体词语谈谈理由。
生答摘录:
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蓝色,诗歌写出了白鹤在晴空,就是在蓝天上勇敢地飞翔,我觉得秋天非常晴朗。
红色,首先,红色给人一种热情、勇敢的感觉。刘禹锡当时是被卷入了八司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三、品秋:选择意象,结合语境,深入赏析
如果把这种颜色作为背景画一幅画,结合课文,你最想画好什么?
生答摘录:
蓝天,因为我认为这个蓝天在这个诗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贬谪,体现刘禹锡的乐观。
白鹤,因为我觉得白鹤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应该指的就是刘禹锡是变法所遭受的困难。所以说是排云,就是在刘禹锡是打算打破这些困难。
白鹤,因为他被贬谪后,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很积极乐观,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排”字,在文中是推开的意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句诗的作者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副壮美的画面。
解读鹤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诗经》、宋徽宗画的仙鹤图、《代鹤》。
四、解秋:知人论世,对比赏析,感受情怀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时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
我们比较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从《江雪》中我们读懂了,柳宗元并没有从被贬谪的事情中在走出来,刘禹锡的胸怀就更加难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五、伴秋:满怀豪情,走进情境,迁移运用小飞是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对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非常重视。但是,他在考试时前面阅读题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作文仅仅得了26分,阅读虽然考了52分,总分却仍然没有上优秀。小飞觉得语文太难了,从此一蹶不振,请你联系本课所学,说几句话来劝慰他。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禹锡。他在20多岁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在他面对23年的贬谪生活时,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报几知?”在60多岁的时候写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复盛唐。请记住这位写了722诗作的诗人!
六、评课环节
(一)自评
在本课中,我尽力落实以下几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课堂的完整,所有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层层推进
本课目标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能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学习本首诗的过程中,能学会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其他写秋的诗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写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当他个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时候,他会产生诗情。不同的作家描写有关秋的诗歌,赋予的情感也不一样,也为后面体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属于比较阅读。
2.把古诗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本课中处处彰显着文化气息:从鹤的相关文化,小雅中的鹤的相关诗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关古诗,刘禹锡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仿佛不是在学诗,更是置身在古典诗词浩瀚的海洋中。同题古诗的对比更加衬托作者的豪放情怀。培养了学生通过抓意象追本溯源赏析诗歌的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适时,适度
学生很容易就能关注到对碧霄、对晴空等词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或者少讲。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没在意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却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对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中“一”的关注,学生没有人写,教师:鹤明明是群飞的鸟,为什么刘禹锡偏偏写一致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这小小的一,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与众不同、乐观、无畏、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熟读成诵: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⑷小组赛读,赛背。
(三)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
同: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相关链接】
秋词(其二)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展开丰富的想象,给《秋词》配一幅画。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教学时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 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 4.指名朗读。四、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五、课文赏析 小组讨论: 1.《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4.本单元中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 教师明确: 1.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2.“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充满生机,让人振奋,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3.《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六、背诵活动: 当堂背诵本诗 七、作业: 1.默写本诗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教学时间: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教案《秋词(其一) 教案》。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朗读。
四、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五、课文赏析 小组讨论:
1.《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4.本单元中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教师明确: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2.“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充满生机,让人振奋,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3.《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六、背诵活动: 当堂背诵本诗
七、作业:
1.默写本诗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秋词》(其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秋词》(其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熟读成诵: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⑷小组赛读,赛背。
(三)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
同: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相关链接】
秋词(其二)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展开丰富的想象,给《秋词》配一幅画。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