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15:36
活动目标:
1、体会诗歌韵律美。
2、学习诗歌,掌握双声叠字。
3、初步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背景图一幅,图片五张。
活动过程:
一、学习诗歌前半句。
1、出示背景图,提问:图画上有什么?
小结:在图画上有天空、树、河水、草地、花儿、幼儿园。
2、学习诗歌前半句,重点学习双声叠字。
提问:天空(草地、花儿、树林、河水、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这幅图上有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
二、学习诗歌后半句。
教师:这么美丽的地方有谁会住在这里呢?(出示贴画图片)它们是谁呀?它们的家都在哪里呢?
幼儿讲述,教师操作,并引导幼儿讲出相应的诗句。
三、幼儿学习诗歌,体会诗歌韵律美。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交待诗歌名称。
教师:你们帮这些小动物、小朋友都找到了家,可真能干!在给他们找家的时候,小朋友们还自己编了诗歌呢,这首诗歌的名字就叫《家》。我把这首诗歌朗诵给你们听。
2、教师与幼儿以接诵的形式朗诵诗歌。
教师:这么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说说。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3、幼儿完整朗诵诗歌。
四、初步尝试仿编诗歌。
1、提问:蓝蓝的天空还可能会是谁的家呢?密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又会是谁的家呢?请大家再想一想,把它们也编进诗歌里。
2、幼儿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仿编。
4、带领幼儿将仿编的诗句完整朗诵。
教师:刚才小朋友编了那么多好听的诗句,我们连起来说一说。
五、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小朋友做了一回小诗人,自己编诗歌,真了不起。请大家回去后把你们编的说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韵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它不仅形象有趣,押韵上口,使人喜欢诵读,更重要的是其利于记忆。《像什么》一课,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奇特联想与定位联想进行识字,这样便于理解,避免枯燥,易于背诵。但根据中班幼儿具体情况,孩子们识字甚少,对1、2、3、4几个数字仍很模糊,不能正确书写,所以本次活动,我运用了图谱教学来帮助幼儿记忆本首儿歌内容,同时又对1、2、3、4几个数字进一步地加深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儿歌内容感兴趣,能背儿歌。
2、学会字:1、2、3、4
3、学习词语:什么、铅笔、鸭子、耳朵、旗子。
【活动准备】
图谱、字卡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今天,有几个数字宝宝来我们班上做客,大家欢迎。(老师同时把1、2、3、4几个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看看几个数字宝宝像什么?(幼儿们自由回答)。老师还把这几个数字宝宝编成一首儿歌,你们想不想学。(引出主题)
二、学习儿歌。
1、师念一遍儿歌。
2、引导幼儿学习儿歌。(逐句教幼儿学习,在数字宝宝后边贴上相应的图谱,在图普下面写上儿歌内容)
3、学字词:(出示卡片数读,认读,同时也让幼儿在儿歌中找出相同的字词)水、风、1、2、3、4、什么、铅笔、鸭子、耳朵、旗子。
4、运用多种形式记忆儿歌
三、游戏。
1、教师说数字,让幼儿说像什么。
2、幼儿互相交换对答。
3、比赛背诵完整儿歌。
【活动延伸】
让幼儿想5、6、7、8几个数字可以怎样编一首儿歌。附图谱。
活动目标:
1、观察动物的明显特征,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童趣,学习创编诗句。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和着音乐和小朋友一起找动物朋友
一、观察动物图片
师:(出示小象图片)这是谁?小象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师:为什么?
师:假如你有长鼻子你想干什么?[引导为握握手] ⑵师:(出示小猴图片)这是谁?你想跟小猴玩吗? 如果你有条长尾巴,你想干什么?[引导为拉拉勾] ⑶师:(出示小鹿图片)看,小鹿的头上长着什么?
幼:角。
师:对!是犄角。如果你有犄角,你想干什么?
(师、幼一起模仿小鹿的犄角,自然引出“顶牛”游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有一首诗歌,写的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事情,名字叫《我想》。
2、教师示范朗诵一遍。
3、师幼一起朗诵2—3遍,边朗诵边做动作。
三、表演诗歌
1、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个想法?
2、我们一起来学学诗歌中的“握握手”“拉拉勾”“顶顶牛”。
四、创编诗歌
神秘礼物出现了
师:(出示袋鼠的图片)看到袋鼠,你想到什么呢?
幼:我想有个大袋袋。
师:要大袋袋干什么?
幼:坐进去。
幼:和袋鼠捉迷藏。
师:请小朋友请出小动物
(依次出示松鼠,长颈鹿,兔子,蚂蚁,鲸鱼,等动物的图片)
看到XX,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干什么?
结束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动物朋友,看见xx,我想有xx,和干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并把今天所学的诗歌和自己想的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诗歌中"家"的含义,读准"树林、田野、花园"的字音。
2、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学习诗歌,并迁移生活经验,进行仿编诗歌的活动。
3、积极参与仿编活动,体验仿编后的成功感。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磁性图片:云朵、花朵、小鸟、鱼儿、小朋友;天空、田野、树林、小河、幼儿园。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歌曲《办家家》
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边唱歌边表演《办家家》。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云朵、花朵、小鸟、鱼儿、小朋友,提问:这是什么?它(他)们的家在哪里?启发幼儿说出:天空、田野、树林、小河、幼儿园。并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图片。
三、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讲出诗歌的部分内容。
1、教师指着天空,说:蓝色的天空是谁的家?
2、教师指出田野,说:广阔的田野,是……采用等待或放慢速度的方式鼓励幼儿接着往下说出:是花朵的家。
3、下面几句诗的学习方法同上,并带领幼儿重复说一遍。
四、教师带领幼儿根据图片的提问完整地朗诵1-2遍。
五、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每段句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为什么说蓝色的天空是云朵的家?
2、为什么说广阔的田野是花朵的家?
3、按照上述方法,引导提问,理解诗歌的含义。
六、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阅读"幼儿观察图夹文",阅读诗歌《家》。
七、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原诗歌的结构仿编部分诗歌。建议提问:
1、蓝色的天空是云朵的家,还是谁的家?还有谁在天空上?
2、广阔的田野还是谁的家?
3、密密的树林还是谁的家?
4、清清的小河除了是鱼儿的家?还是谁的家?(鼓励幼儿仿编每段诗歌的第二句,教师可以将幼儿仿编的内容,快速地画在纸上,然后,带领幼儿完整地念一念仿编的诗歌。
八、教师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仿编诗歌。
活动反思:
我选择“家”这首诗歌,是因为幼儿喜欢小动物,幼儿对他们的生活习性比较了解,整个活动的设计,我以启发和诱导为主,加之配乐诗朗诵,配备背景图,插入图片,幼儿戴上头饰表演,学习词组,最后粘贴“家”,并围绕目标按三个层次有步骤的进行。活动过程中有欣赏、有学习诗歌;有学习表演、学习词组;有将诗歌内容用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形式多样,因而幼儿的参与意识强,学习的积极性高。尤其是让幼儿进行诗歌表演,我给孩子提供的场地、道具、头饰,让幼儿在扮演中学习词组,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特别优美,幼儿完全进入角色,既理解了诗歌内容,又将自己熔于角色之中,在角色中体验,学习词组。总之,诗歌“家”的活动设计,由于自己选择的内容是幼儿喜欢的、了解的、熟悉的小动物,加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又为幼儿提供了具体、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诗歌、表演诗歌、学习词组,用美术活动展示诗歌的内容,让幼儿结队子组合,找朋友粘贴“家”。每个层次的安排紧凑、严密,环环相扣,互相衔接。幼儿可以说、可以表演、可以粘贴,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和词组,既不枯燥,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很好。
活动名称:欣赏诗歌《春天说了什么》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
活动准备:
课件、三本书、音乐带《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2、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提问:那么,在你的心目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绿色的、美丽的、温暖等)。
3、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猜猜书里有什么?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4、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提问: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歌里把春天说成了什么?
5、第二遍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老师通过体态语言、语气的变化,重点突出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引起幼儿对书的兴趣。
通过看看、听听、讲讲相结合的方式分段欣赏,引导幼儿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
重点讨论:
(1)春天里哪些东西是彩色的?哪些是绿色的?
(2)小池塘为什么笑了,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春天里谁在唱着歌?
引导能力强的幼儿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鼓励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6、朗诵诗歌,让我们完整的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知道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重点)
2、能用较连贯、完整的语言朗诵诗歌,并加上适当的动作。(难点)
3、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下雨时小雨点都落在哪里。
2、 课件、音乐、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下雨"的录音,引导幼儿说说小雨点落下来的声音。
提问:小雨点落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 小雨点都会落在哪些地方?
二、逐幅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
提问:1、小雨点落在了哪里?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有谁?
2、花朵、鱼儿、种子喝到雨水会怎样?它们的心情怎样?学习动词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动词。
教师引导幼儿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以诗歌内容进行小结。
三、利用操作图片,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的心情怎样?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句进行回答)同时教师利用图片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
2、师幼完整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边朗诵边加动作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等带来的快乐。
四、幼儿听音乐离开活动室。
诗歌《小雨点》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班语言活动《小雨点》。
诗歌《小雨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以后花朵、鱼儿、种子表现出的快乐,让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与万物间的关系,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的生机勃勃。诗歌句式整齐,韵律优美,富有审美意义。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易于幼儿接受。
3--4岁的幼儿特别喜欢听儿歌、说儿歌。通过学说浅显易懂、有韵律、富有童趣的儿歌,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儿歌的语言,并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下雨这一自然想象,对小班幼儿极具吸引力,他们喜欢用小手接小雨点玩,感受小雨点落在手心的乐趣;喜欢观察小雨点落在小草、小花、大树上的情形。诗歌《小雨点》源于生活,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易感兴趣。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能力目标是:能用较连贯、完整的语言朗诵诗歌,并加上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情感目标是: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等带来的快乐。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把"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把"能用较连贯、完整的语言朗诵诗歌,并加上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为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将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下雨时小雨点都落在哪里。
2、诗歌课件(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诗歌。)
3、诗歌图片。
第二部分: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兴趣激发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法、提问法。
1、 兴趣激发法:活动一开始让幼儿倾听下雨的声音,讨论小雨点从天空中落下来发出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请幼儿说说小雨点落在什么地方?谁喜欢小雨点?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幼儿懂得小雨点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
3、多媒体教学法: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诗歌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通过观
察课件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动词,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等带来的快乐。此环节完成了知识目标。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到了什么地方?花朵、鱼儿、种子是怎样表现的?
5、游戏法:结合游戏,巩固幼儿所学知识,激发儿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动静结合。
第三部分: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育过程。为突出幼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欣赏法:引导幼儿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及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使幼儿获得美
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讲述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
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3、表演法: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演,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欲望。
第四部分: 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分五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习。
一开始,我便播放下雨的声音,让儿童说说小雨点落下来的声音,来唤醒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亲切感。
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讨论:小雨点会落在哪里?谁喜欢小雨点?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幼儿懂得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为课后的创编做铺垫。
第三个环节:结合课件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
教师依次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小雨点落在了哪里?
花朵、鱼儿、种子是怎样表现的?它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引导幼儿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以诗歌内容小结,同时用动作表现动词。
第四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并加动作进行表演。
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图片朗诵诗歌,让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感觉怎样?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通过提问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回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师幼完整朗诵,幼儿边朗诵边加动作进行表演的形式学习朗诵,使幼儿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及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带来的快乐。然后,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的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诗歌内容,体验游戏的乐趣。
第五个环节:活动延伸:请幼儿在活动区仿编诗歌并朗诵给大家听。
启发幼儿思考"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那里有谁?它会乐得怎样?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景观特征,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山”的结构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象内容。
活动准备:
诗歌配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帮助幼儿理解感知幼儿作品。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我们周围的很多石头都是来自山上的。那你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山呢?
幼儿:“我们这边有一座沙山,高高的,山上有很多的树。”
“我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那里有很多很多的高山,山上
还有水帘洞呢!”
2、幼儿听诗歌,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春夏秋冬自己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变化。师:“你刚才都听道了什么样的山呢?”
3、幼儿讲述自己第一遍听到的诗歌内容。
二、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体验诗歌的意境。
1、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2、教师讨论:
(1)、为什么说春天的山是花篮?
(2)、为什么说夏天的山是金篮?
(3)、为什么说秋天的山是果篮?
(4)、为什么说冬天的山是银篮?
(5)、而我们家乡的山是“宝山”?(结合家乡的龟山和沙山讲述)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夏天是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冬天是漫天白雪铺满山林。
(孩子们对这部分内经验可能不够,我们通过图片让幼儿进一不感知什么是鲜花开放,什么是金色阳光洒满大地,什么是漫天飞雪。)
三、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即:将春天的山比喻成花篮;夏天的山比喻成金篮;秋天的山比喻成果篮;冬天的山比喻成银篮。
四、引导幼儿按诗歌《山》的格式进行创编诗歌活动,要求幼儿先确定诗歌名字。用“春天×××——是××;夏天×× × ——是××;秋天××× ——是××;冬天××× ——是×× ”的格式进行能够仿编诗歌活动。
老师示范:花
春天的花——是迎春花;
夏天的花——是荷花;
秋天的花——是菊花;
冬天的花——是梅花。
啊,我们的家乡——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附:诗歌:山
春天的山——是花篮。
夏天的山——是金篮。
秋天的山——是果篮。
冬天的山——是银篮。
“啊”,家乡的山——是宝山。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诗歌,初步了解下春雨时,小动物不同的活动,感受春雨带来的快乐气氛。
2、理解诗歌内容,喜欢学习诗歌中的语言。
3、能根据图片补充诗歌内容,大胆表演诗歌。
二、活动准备:
图片(小兔、小蚂蚁、小鸡、小青蛙、小鸭子)各一,动物头饰若干。蘑菇伞、花瓣伞、树叶伞,伴奏音乐、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春雨的画面,完整欣赏诗歌。
1、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很美的春天图画,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春雨)
师:春天雨水特别多,小朋友们听过雨声吗?请你们学学。(幼儿回答,教师概括:雨声真好听)重点学习下春雨了,嘀嗒嘀嗒…
2、引出诗歌。
师:下春雨了,小动物们会表现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诗歌《下春雨了》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诗歌里面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教师配乐完整的朗诵诗歌)
师:诗歌里面有哪些小动物呢?它们在干什么?
(二)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1、教师一一出示图片,分段理解诗歌,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
1)师:下春雨了,嘀嗒嘀嗒,小兔子在干什么?
教师带领幼儿念第一句诗歌。
2)师:下春雨了,嘀嗒嘀嗒,小鸡在干什么?
教师带领幼儿念第二句诗歌。
3)师:下春雨了,嘀嗒嘀嗒,小蚂蚁在干什么?
教师带领幼儿念第三句诗歌。
4)师:下春雨了,嘀嗒嘀嗒,小青蛙在干什么?
教师带领幼儿念第四句诗歌。
(教师依次类推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诗歌。)
2、教师引导幼儿完整的念诗歌。
师:诗歌真美,那我们一起用快乐的心情、最美的声音念一念这首诗歌。(念第一遍)
教师带领幼儿第二遍念诗歌。
师:(教师鼓励幼儿)小朋友们真棒!我们跟着好听的音乐来表演这首诗歌。
3、让幼儿比较前三个小动物和后三个小动物的不同之处。
提问:为什么小兔、小鸡、小蚂蚁打了伞?为什么小青蛙、小鸭子、小鱼不用打伞?
(三)分角色来朗诵诗歌。(配教发放头饰)
1)请6名幼儿分角色表演诗歌。(教师要提出要求)
2)幼儿结合音乐集体表演诗歌,用优美、带有节奏感的声音朗诵诗歌,体验诗歌中表达的快乐情绪。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每个小朋友要关心爱护幼儿园。
活动准备 ppt课件:家
活动过程
一、观察背景图
1.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察背景图。
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的背景
2.引导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幼儿猜猜这些地方都是谁的家?
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1.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想,然后告诉大家。
(1)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呢?
(幼儿可以相互议论、启发)
(2)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3)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4)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
(5)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2.小朋友在这些家里想到了那么多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开看看到底是谁的家呢?
(1)课件2
教师:你们看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说出: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
(2)课件3
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
(3)课件4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
(4)课件5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5)课件6
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
(6)课件7
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小朋友一起说: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三、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语句
1.课件8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课件2-7
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跟随朗诵,启发幼儿朗诵诗注意感情和语气。
四、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
(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
2.蓝蓝的天空是( )的家。
(太阳、飞机、月亮、星星、宇宙飞船、外星人、直升飞机……)
密密的树林是狐狸( ) 的家。
(孔雀、大象、大灰狼、长颈鹿、啄木鸟……)
3.教师对幼儿的想象要给予充分肯定。
活动延伸
让幼儿画出想象中的家。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 苏轼
一女生朗读 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 内容方面 (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 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 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贾老师:诗歌意象方面的把握,方法是找意象,第一首诗里面的意象有什么?什么意象(问学生)?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 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 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二课时 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1、动词。(板书)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3、名词。(板书)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4、数量词。(板书)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再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5、虚词(板书)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具体实践 (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010年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六、鉴赏思路 步骤一:释词义 明手法(板书) (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 (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例如:“映”是动词,映衬的意思,在这里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苹红蓼新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亮丰富,沉潜不一,冷暖交融的美景。衬托出作者愉快自由的心境。 例如:“蓑”是蓑衣,草或稻草做的披在身上雨具,长短不齐,名词,在这里用作了量词,写出了两岸绿草的长短参差,绵延润泽。 例如:“红”和“翠”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了名词,指红花和绿叶。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例如:“斜”和“叠”用作形容词,斜写出了花的姿态摇曳多姿,叠写出了叶的形态茂盛繁密。七、课堂练习 1 .(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2(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卫风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3. 学习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4.背诵课文。导入: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层次分明,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第五、六章补述多年的苦楚处境和今昔对比的怨恨、痛苦。上节课让同学们预习过的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共同探讨(板书:课文具体内容;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解决字词音、义、句(边讲解边翻译课文)。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2)于(xǖ)嗟(juē)鸠(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3)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二.分析课文 ,同时也把其中的赋、比、兴手法“寻出来”。齐读,一章一章分析,提问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每一章的内容,并能找出其中运用到的艺术手法(赋、比、兴)。重点分析第三、四章的所运用的“兴”的手法。反复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诗歌大意。结构图: 章节 内容 艺术手法 第一章:求婚→许婚(赋) 第二章: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戒(比、兴) 第四章:控诉(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反省)(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赋、比、兴) 三.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主人公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 男:婚前:主动追求、认真——婚后: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婚前:痴情一片——婚后: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最后:决绝反省 四、拓展、探讨: 1、结合相关知识,探讨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明确: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充分说明“士”的变心是这场婚姻的主要原因。②当时的社会风俗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兄弟不知,咥其笑矣”。③女子的容貌衰老也是婚变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2、女主人公离婚后还能不能获得另一种爱情的幸福?为什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女性命运的悲剧及其抗争的无奈。) 3、女主人公的悲剧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五、布置作业:课后背诵第三、四章,并领会其中的艺术手法。朱光潜 涉江采芙蓉赏析 据徐陵的《玉台新咏》,这首诗是西汉诗人枚乘的作品。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诗大半是“触物生情”,这首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导语:《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绘本教案太阳和月亮诗歌
太阳和月亮各有各的地盘,他们过着美好的生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绘本教案太阳和月亮诗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活动意图:
《太阳和月亮》是一首简单而有趣的诗歌,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使幼儿参与其中,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自然地感受到白天的热闹和夜晚的安静。
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学说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 大胆想象,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教学用ppt 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月亮和太阳,激发幼儿兴趣。
看看这是谁?太阳什么时候出来?早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月亮什么时候出来,晚上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二、观看课件,学习诗歌
1.欣赏诗歌第一遍
“你听到了什么?”
2.第二遍欣赏诗歌,理解内容
a: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b: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白天怎么样?白天真热闹,热闹是什么意思?
c: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夜晚怎么样?夜晚静悄悄,静悄悄是什么意思?
3. 幼儿学习诗歌(集体、个别)
三、利用图片,幼儿尝试仿编诗歌
1. 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2. 结合图片,幼儿进行仿编
活动延伸:
外面太阳出来了,我们出去找找还有谁醒来了。然后再编到诗歌里,念给其他小朋友听听。
附:诗歌《太阳和月亮》
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教学评价: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儿歌教学更生动,易于小班幼儿理解,运用两段不同的音乐,“活泼”和“安静”让幼儿体验诗歌的意境美,并理解了“热闹”和“静悄悄”。
2.教师语言富有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
教学建议:
课件制作,在声音链接上要调整一下,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作用,诗歌创编部分可以省去一个环节。
诗歌绿色的世界小班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绿色的世界小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理解并感知诗歌中所展示的色彩和快乐的情趣。
2、根据已有经验,尝试替换诗歌中的色彩,进行简单的儿歌仿编活动。
3、进一步萌发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力,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色透明的塑料瓶制成的眼镜若干;
2、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直接出示用雪碧瓶制成的眼镜,引起幼儿的兴趣。
1、宝宝们看朱老师眼睛上戴的是什么呀?(用手势引导出眼镜)
2、那朱老师为什么要戴眼镜呀?(生答因为近视了,所以要戴眼镜)
3、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副神奇的眼镜,这副眼镜是什么颜色的'啊?(生答绿色)(强调是绿色的眼镜)
4、我请宝宝戴上眼镜来看一看,你看见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生可能答墙壁、钢琴、电视机等等)(让宝宝完整的说出绿色的钢琴等)
5、老师也来戴一下看看,哇,我看到了绿色的桌子,绿色的电脑、绿色的窗户、绿色的柜子。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绿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有趣吧
二、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画面,鼓励幼儿边指画边朗诵诗歌。
1、我们书上的小宝宝也有一副这样的眼镜呢?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让生连贯的说看到了绿色的天空、小猫、甜糕、手套)
2、哇,这么多的绿呀,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
3、接下来老师跟宝宝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手指到哪个?宝宝们就很快的说出来,好吗?
4、老师还能把宝宝们刚刚说的东西连成一首儿歌,宝宝想听听吗?这首诗歌的名字叫《绿色的世界》,开始咯。
师:这首诗歌有趣吗?(有趣)是啊,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很多东西都变成绿色的了,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可是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了呢?绿色的世界怎么了?(不见了)
5、宝宝们想跟老师一起来学这首有趣的诗歌吗?
6、我们一起来加点动作试试看好吗?
7、刚刚男宝宝的声音真大,看来男宝宝已经会了,我请男宝宝站起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好吗?
8、男宝宝朗诵完了,男宝宝朗诵的好吗?那我们女宝宝一定可以比他们念得更好,对吗?
9、想不想戴上眼镜来念一念这首诗歌呀?(宝宝们戴上眼镜果然念得很棒)
三、给宝宝每人一副眼镜,让他们通过眼镜看看教室,尝试自己创编诗歌。
1、现在宝宝们手里都有一副绿色的眼镜了,请宝宝们再戴上眼镜看看,你们还在教室里看到了什么?(让宝宝尝试自己仿编诗歌)(要让幼儿完整的说出看到了绿色的什么)
2、让我们把刚刚宝宝们看到的也变成一首新的诗歌,好吗?
四、让幼儿去户外看看外面的世界
1、刚刚宝宝们戴了绿色的眼镜,看到了一个绿色的世界,那老师这里还有一副眼镜,看!这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呀?(生答红色)
2、那红色的眼镜会看的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吧!
活动反思:
《绿色世界》是小班下学期的语言活动,是一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歌,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难度非常大!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而且语言发展也很不完善,所以理解和朗诵诗歌,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活动开始时,我先通过课件来展示其优美、风趣的意境,让孩子对诗歌有一个大概的、整体的认识;接着引导幼儿戴上绿色眼镜亲身体验颜色的变化,帮助他们分段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再通过课件的引导,搭建了一个学习朗诵的平台!最后,通过让孩子到户外去找一找世界还会变成什么颜色,来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