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学生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下某一幅飞天壁画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习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本课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封藏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炼而优美,对彩塑的描绘虽笔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对壁画的描摹既大气又细腻;特别是对飞天的描写语句整齐富有音律美和动感美,读来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对藏经洞的精当介绍,让人在为祖国古文化骄傲的同时感受到涩涩的酸楚。
这篇文章当中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可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过渡句的作用等,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文章结构,构段方式这些在以前记叙文的教学中都有所学习。所以,本节课,我将目光聚焦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上,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掌握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以它为例子拓展文章《秦兵马俑》,对已习得的说明方法进行迁移巩固,为孩子们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
本节课,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教学中,我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等重点词,对照插图想像,并读出人物的特点,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两词。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本节课朗读仍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壁画一部分时,学生通过欣赏飞天图片,在感受到莫高窟飞天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体会朗读,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是水到渠成。信息技术恰当的运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藏经洞这个环节,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珍贵文物被盗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讲授环节中,我还利用希沃白板5的蒙层功能和希沃授课助手,创建轻松互动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提升学生融入度,提高学习地积极性。实现课堂的互动性。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课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但是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以此为基础,我确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书指导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上。
在教学彩塑部分时,让学生默读文章抓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感受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配以图片展示,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语言文字之间建起“桥梁”,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语言得以内化。
在教学壁画部分时,让学生紧紧抓住壁画“宏伟瑰丽”、“丰富多彩”的特点,仔细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壁画的美丽,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在处理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的时候,白板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句子,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在补充的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了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
藏经洞一段前后感情变化较大,主要让学生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骄傲”、“气愤”两种感情。然后补充西方列强掠走宝藏的资料,激起学生心中的怒火,激起他们对祖国的爱。
三个部分的处理,落脚点都放在感受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上。
课前是这么计划的,课堂上也是这样进行的。上完课有这么几点要说:
一、课进行的较为顺利,教学目标达成良好。
二、读的还是不够,特别是藏经洞部分,只读了两遍一遍默读一遍指名读。
三、课备的还是不够细致,特别是备学生还不够谨慎。主要表现在,补充说话部分没人举手,这是我第一遍在二班试讲时就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课堂机制还不够灵活,有待以后日常工作中加强练习。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较之以前的课这节课上我的废话明显减少,也更从容更镇定了。我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这节课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
一幅幅精美图片的出现,使学生都忍不住啧啧赞叹。相信这人些画面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是多媒体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可能是我在欣赏图片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课来不及上。在借助多媒体上课的时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效率我得好好思索。
学习这一篇课文前,带学生去了电脑房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莫高窟》教学反思《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莫高窟》教学反思《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多媒体有声有色、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超越时空限制,交互性好,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加速新概念的形成,增大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补充文字材料和实验操作无法传递的空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习,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师:莫高窟至今保存着20xx多尊彩塑,请你找出这些彩塑的基本特征。
生: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这些彩塑还是惟妙惟肖的。
师:是啊,这些彩塑多么有特点啊,那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彩塑呢?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这些人物形象多么惟妙惟肖啊,还有吗?
生:还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师:说的真好,这些彩塑无不透露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生:我真想亲眼看看这些彩塑。
生:我也想看看,如果能让我看见,真是太好了啊!
生:我没有看见这些彩塑,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吹牛。
师:是吗?那我们一起来亲眼看看莫高窟的这些彩塑吧!
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师:大家刚才看了莫高窟的彩塑,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看了录像后,觉得课文还没有写出彩塑的美,这些彩塑比书本介绍的还要好啊!
生:我现在觉得作者没有吹牛,莫高窟的彩塑真是闻名天下。
生:我现在真想快点长大,去莫高窟旅游,去亲眼看看这些彩塑!
生:……
师:那我们带着对莫高窟彩塑的印象,一起来朗读这一小节吧。
生: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评析: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我准备了很多的图片、音像资料,以提供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节莫高窟的彩塑的时候,学生只能从文字上感知,这个感知是十分抽象,呆板的,学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辉煌和神奇。甚至有的学生还产生了怀疑。在这个时候,我就带领着学生走进页,打开彩塑图片,从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更深的感受。我继续播放视频,带着学生来到敦煌莫高窟,学生仿佛亲自走进了莫高窟,随着导游小姐游览观赏彩塑。学生通过观看图片,音像资料,他们对莫高窟的彩塑印象深刻了,呆板的文字变活了。在之后的朗读的时候,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也不用我多作指导,就把莫高窟的彩塑文化读进了脑子。我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越性。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授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不足之处是: 任务设计繁琐,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整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感觉朗读的少。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平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苏教版五年级上《莫高窟》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这学期的公开课在昨天上午第三节课结束,虽说公开课与平常上课区别很大,而且有时学生的接受效果还不如时常课,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多上公开课还很有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大了才会有更多的动力,有了公开课就没...
这学期的公开课在昨天上午第三节课结束,虽说公开课与平常上课区别很大,而且有时学生的接受效果还不如时常课,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多上公开课还很有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大了才会有更多的动力,有了公开课就没了随便上课的理由,你会鼓足干劲的准备,才会发现只要努力激发自己,你也会成为最好的老师。
我从四上开始接这个班,虽然三年级他们就已经接触自学型课堂教学,但系统的语文自学教学是从四下开始的。就现在来看,孩子们的自学还是很好的`,大部分的语文课我都会采用部分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这节自学型课堂,孩子们学得很好,作为老师的我则我没有教好。
一、作为老师,自育自学的根本理念我还没有抓牢,我只是简单的模仿自学的“模板”在上课,很多环节的设计我都不明所以,对学生的回答我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针对这一点,在以后有时间的前提下一定要多看相关的理论书籍。
二、自学型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学,学生多说,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和点拨,但这节课看不到我在引导和点拨学生,我只是在反复的重复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没能有效评价和反馈,导致课堂实效差,超出课堂时间。
三、自学提示设计上存在问题。自学提示第二项“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在自学时基本上没有孩子完成了这个自学要求,他们既要读书,找句子写体会,还要完成学习单,而自学的时间只有10分钟,所以导致学生无暇顾及这个自学提示。另外这个自学提示和小组讨论中的要求重复了,小组讨论第二项“小组合作朗读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中已经有了朗读,在学生自学时可以不用重复朗读。
四、对学生预设较少。在日常教学中这一点我极少做到的,备课只顾着自己要讲什么,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也不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不是会喜欢,所以一到公开课我也就很少预设学生的回答。以后备课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
莫高窟的教学反思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三、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习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莫高窟》这篇文章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构造清楚,讲述详细,表达有序,死动的引见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战曾藏稀有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环球闻名的艺术宝库显现在我们面前,称誉了我国古代办动人仄易远的无穷伶俐战伟大的创制力。
本课构造明确,条理清楚。出格是两、三两天然段有很多不异的'中心,我念佛过教师的引导,辅助教死收现教习的方法,指面教死合做自教,将品死少到教、仿、创新。我将第两天然段“彩塑”(领游)部分做为教授的重面,引导教死总结本段的写做特面:(1)总——分——总的构造。(2)习做足法:排比句,分写的部分详略恰当。将第三天然段放足交给教死交换自教,当然放足不即是不管不问,教师在此时是幕后的指引者,经过自教前的三个指引性的题目(1.本段用如何的构造引见了莫高窟壁画的哪些特面?2.操纵了哪些习做足法描述壁画的雄伟瑰丽?3.本段经过哪些描述示意出莫高窟壁画的雄伟瑰丽?),给教死自教的方向,辅助教死自教。教死的伶俐是惊人的,本次讲课的屯小五一班的孩子们伶俐、死动、自教能力也很好,短短的六七分钟强烈热烈的组内交换迸收回伶俐的火花,令教员惊讶这一颗颗小太阳的能量!
备课中,思虑到教死对莫高窟常识相识甚少,有必要在第一课时删补对莫高窟常识的引见,如何将常识融于教教设念之中?设念时,我以“课文引见莫高窟师从哪几个方面进足的”为抓足,设念了三组词语,以词为引,引词进文,引导教死捉住文章的三个段降,经过“读词—读文--了解文章内容”完成预设,在三步设念之中,讲莫高窟的常识融进之中,同时删补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莫高窟的评价以及藏经洞的历史引见,期视可以或许借助这些课外常识辅助教死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战代价。
莫高窟语文教学反思
《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有独特感受和体验,其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学生通过欣赏彩塑,亲眼所见彩塑的.不同神态和不同个性,仿照书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再说说这些彩塑还有哪些不同的神态和个性。再有“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补充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因为我们知道,阅读课程的进行根本上就是为了后面进行的写作服务的,在课文的感染,图片的激发下,学生进行了一次以文本为依托的小练笔,是对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升华,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训练,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延伸。
莫高窟苏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彩塑,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在欣赏了这些彩塑和飞天壁画的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学生说得生动、形象、逼真。在课堂练习时,我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第2、3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一段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完成,写得也很好。
《敦煌莫高窟》优秀教学反思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文做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平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关于莫高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平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的教学反思谈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笔者基于网络环境教了《莫高窟》这篇课文,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多维评价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资源的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主体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角色转变 多维评价
[正文]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小组学习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习要求和任务:1、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习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习。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习,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诱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的辅助者、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习,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习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平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习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习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中国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学习导航、学习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平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平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习《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平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习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平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