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5日 23:25
《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感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和层次,如以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引入新课,感受“相等的才可以替换”,从而引出新课;例题要求“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为了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讨论中得出两种解题思路,最后总结出方法,把思维和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练习设计层次分明,采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学全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考虑到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等量代换,在运用教材时,从“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另外我又充分运用了教材,从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都取自教材。
3、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突破了难点。
因水平有限,在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不吝赐教。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曹冲称大象实际上称得是什么?怎么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呢?学生能从字面感知只有相等才能互换。在主题图的讲解中,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多让学生说说代换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提问:西瓜和苹果没有直接的等量关系,但他们都和谁有直接的等量关系?要求1只西瓜和多少只苹果同样重,首先要知道1只西瓜和多少个砝码同样重,再利用砝码和苹果的关系进行等量代换。这里不但要强调一个砝码可以用4个苹果来代替,更应强调4个砝码可以用多少个苹果来代替,或4个砝码可以用多少个苹果来代替?也可让学生同桌交流等量代换的过程,以好带差。
让学生对本知识点进行层层递进。在练习做一做的过程,引导学生解决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利用“等量代换”进行了多样化的换算。在巩固练习题中进行题式变化,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引入了图形代换题,学生利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的不同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听取别人的意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这一课内,学生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但是表达不清,学生简洁的表达需要老师的引领,让学生把自己内在的思维和言语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再提高。练习题中鸭和鸡的重量相比较时,可以再加一个“4只鸭和4只鸡”进行比较,再推到“鸭和鸡”比。在图形题,可以课件方式再展示“□“和”△“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等量代换的思想。在第二个图形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多样化进行解决。最后,可把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在做“等量代换”题时,可以让学生把题中的各种量都用数学中的不同图形代替,然后,通过简易的图形代换得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
疑惑: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是优等生学得轻松,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而差生却很难知晓。在本堂课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学生怎样把已知的条件与问题相联系,是从哪个条件出发,寻找相应的条件,或者是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相适应的条件,类似于我们以前分析应用题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确实非常困难,何况此课在生活中运用不是非常广泛,怎样才能让中下层的学生能了解解题思路,充分让优等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是我们老师现在的当务之急。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下教科书第109页上的例2,是三街道联谊的公开课,由本校教师沈老师与三(4)班学生共同合作的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
新课伊始,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这样的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必要性。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食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先各自摆一摆,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去摆一摆(这里是在黑板上贴一贴刚才自己摆的方法),贴完后并说说你这样贴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在复述学生的想法时,重点强调了用什么去换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换。从而加强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换的理解,这样换的目的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第一次研磨反思:】
这节研磨课是在三(2)班进行的,这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孩子,上课非常认真,教学也顺利地完成。总的来说能很好地处理以下几方面:
1、故事引入,目的明确。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曹冲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又生动,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适合三年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学习,而且把重难点进行分解,由浅到深,难度一步步提高,一步步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而且具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总的来说本课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对等量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没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情况,因此学生是对等量的认识不充分。同时,因为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重量相等的物品进行代换,因此引导学生出现了误区:等量是指相同重量的物品。建议,在下次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等式等理解等量。
2、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深入,对等量代换的思路不明确。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少,学生没进行深入的探究、交流,因此对等量代换的认识不足,思路不明确。
3、要加强教师提问的准确性。
【第二次研磨反思:】
本次课在三(4)班进行研磨。在上一节课的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修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好。主要对以下部分进行调整:
1、增加认识等量的.环节。与上节课一样,在引入曹冲称象故事后,增加了认识天平及翘翘班的环节,通过天平或翘翘板是否平衡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等量。这位学生进行代换奠定良好的基础。
2、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交流汇报,让学生探究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虽然较上一节课,本课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1、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参与率不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但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因此,在下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练习量不足,并缺乏层次性。由于在学生探究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导致前松后紧的教学情况,练习的时间不足。而且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明显,大部分是物品间的代换,如果能适当增加等式、图形等代换那就更好。
3、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的题材是动物间的代换,如能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题材那则更好。
【第三次研磨反思:】
经过前两次的研讨,再一次进行修改。本节课在前两次研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多交流,充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方法,同时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并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前两次课教学的基础上,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等量,能找出等量关系;认识代换中的中间量,会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中间量;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题和层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1个西瓜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相等,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清晰、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并在交流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整个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又呈现出教师在全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使人感到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氛围较浓,自主作用发挥得当。
4、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设计层次性、梯度性的练习,发展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抽象的数学思维。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其次,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我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按不同标准进行代换,先由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这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充分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也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
5、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
本单元的知识相对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校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进行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换过程用电脑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换。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练习的层次安排合理。由一个开放题为综合练习,第一层次为找中间量,第二层次放开学生,给学生8只羊让学生到市场里去自由的替换,可能换到一种物品,也可能换到多种物品。然后逐渐把等量替换各替换消元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等量替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但整节课由于只有20分钟,所以上的时候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得很好,由于担心时间不能很好的驾驭,所以给听课的专家们的感觉就是有点赶课,对所要教的内容学生掌握得情况应该不是非常的好,特别是在讲完例题以后的做一做中,我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单独的思考,而不是就像对答案一样很快就过去了,等量代换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就刚刚来时的一个例题讲解他们还没有完全的理解,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就要充分地考虑到他们接受事物的规律,应该要留时间给他们思考。这样他们就会掌握得更好,这堂课的教学也会显得比较扎实。在从一个环节过度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显得有些僵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这一块还要好好的下功夫。对于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很多东西怎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显得不自然呢?我想这一定于自己备学生这一块做的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导语: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感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和层次,如以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引入新课,感受“相等的才可以替换”,从而引出新课;例题要求“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为了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讨论中得出两种解题思路,最后总结出方法,把思维和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练习设计层次分明,采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学全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考虑到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等量代换,在运用教材时,从“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另外我又充分运用了教材,从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都取自教材。
3、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突破了难点。
因水平有限,在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不吝赐教。
等量代换的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下教科书第109页上的例2,是三街道联谊的公开课,由本校教师沈老师与三(4)班学生共同合作的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
新课伊始,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这样的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必要性。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食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先各自摆一摆,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去摆一摆(这里是在黑板上贴一贴刚才自己摆的方法),贴完后并说说你这样贴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在复述学生的想法时,重点强调了用什么去换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换。从而加强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换的理解,这样换的目的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
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换过程用电脑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换。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练习的层次安排合理。
由一个开放题为综合练习,第一层次为找中间量,第二层次放开学生,给学生8只羊让学生到市场里去自由的替换,可能换到一种物品,也可能换到多种物品。然后逐渐把等量替换各替换消元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等量替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但整节课由于只有20分钟,所以上的时候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得很好,由于担心时间不能很好的驾驭,所以给听课的专家们的感觉就是有点赶课,对所要教的内容学生掌握得情况应该不是非常的好,特别是在讲完例题以后的做一做中,我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单独的思考,而不是就像对答案一样很快就过去了,等量代换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就刚刚来时的一个例题讲解他们还没有完全的理解,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就要充分地考虑到他们接受事物的规律,应该要留时间给他们思考。
这样他们就会掌握得更好,这堂课的教学也会显得比较扎实。在从一个环节过度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显得有些僵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这一块还要好好的下功夫。对于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很多东西怎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显得不自然呢?我想这一定于自己备学生这一块做的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换过程用电脑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换。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练习的层次安排合理。由一个开放题为综合练习,第一层次为找中间量,第二层次放开学生,给学生8只羊让学生到市场里去自由的替换,可能换到一种物品,也可能换到多种物品。然后逐渐把等量替换各替换消元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等量替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但整节课由于只有20分钟,所以上的时候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得很好,由于担心时间不能很好的驾驭,所以给听课的专家们的感觉就是有点赶课,对所要教的内容学生掌握得情况应该不是非常的好,特别是在讲完例题以后的.做一做中,我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单独的思考,而不是就像对答案一样很快就过去了,等量代换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就刚刚来时的一个例题讲解他们还没有完全的理解,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就要充分地考虑到他们接受事物的规律,应该要留时间给他们思考。这样他们就会掌握得更好,这堂课的教学也会显得比较扎实。在从一个环节过度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显得有些僵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这一块还要好好的下功夫。对于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很多东西怎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显得不自然呢?我想这一定于自己备学生这一块做的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