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3日 15:55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摆脱、筋疲力尽、火柴、乞求、余地、诱惑、告诫、严格、实践。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将对他终生受益的道理。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思想教育: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辅导。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把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生字读画出来,并提出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2.同学间自由询问、解答。
3.教师巡查、辅导,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先指名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对照着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
2.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1)从课题“钓鱼”和“启示”这两个词,你认为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
(2)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主要讲“钓鱼”和“启示”两部分内容。
(3)在表达时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考虑进去。先口述要点,再整理成通顺的话。
3.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朗读“钓鱼”部分,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钓鱼的过程的。
理出“钓鱼”的过程: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钓鱼——过了好长的时间,“我”钓到了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2.朗读“启示”部分,思考:是由什么事得到了什么启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点拨:先弄清“钓鱼”与“启示”之间的关系,再理出“钓鱼”这件事本身的顺序。
四、识记生字字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1.默读“钓鱼”部分,并提出问题。
你觉得在“钓鱼”过程中,值得深入理解的是什么?
让学生读后自主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征求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估计一下该看法在全班学生中的认同程度。
2.课堂讨论。
(1)师生共同确定讨论议题。
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或比较典型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参考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提供的讨论题形式。
(2)小组讨论、交流。
①先研究“父亲”的言行。
齐读:“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想一想,“父亲”为什么看时间,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会想些什么?读时注意读出父亲的语气。
在充分读并对上面的问题有所思考后讨论: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
②再研究“我”的言行。
读“我”跟“父亲”的对话。注意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注意“急切”一词跟话中感叹号、问号的关系。读出惊讶、疑惑的语气。
读“‘可是不会钓到这样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注意“大声争辩”、“哭出了声”跟所说的话的关系,从中领悟该怎样读出“我”说那句话时的语气。
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
在充分读,并对“我”的内心感受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讨论:
“我”到底该不该把鱼放回湖里去?
讨论要求:
找自己的.伙伴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谈谈各自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实话,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说空话、大话、假话。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二、回顾总结,领会道理。
1.齐读“启示”部分,思考:
(1)父亲告诫“我”的话,含义深刻,你读后是怎么想的?
(2)“钓鱼”的经历对“我”的一生有怎样的影响?
(3)假如你以后也遇到类似的事,打算怎样对待?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课文后有什么启示。
(最好不要照搬课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能说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拔高,也不强求统一,不同看法允许存在,只要真实就行。)
三、拓展训练。
如果你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样呢?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放鱼
钓鱼的启示
得意→不舍↓
→道德
课后小记:
钓鱼的七十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1、按事情发展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
3、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学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学课文。这个问题学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出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⑴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
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⑵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诱惑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
(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语言: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
②引读。
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2、再出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⑴“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⑵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板书。)
⑶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
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板书】
父亲我
钓鱼得意
放鱼不容争辩依依不舍
启示严格教育道德实践有道德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到鱼而放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从而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二、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理解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实际来理解。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3)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通过质疑释疑,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
六、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七、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提醒了解钓鱼的过程,查阅鲈鱼的基本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谁和爸爸妈妈一块钓过鱼?好钓吗?钓过多大的,这样的时候多吗?当你钓到大鱼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如果这时有人让你把它放了,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你会怎么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中的小詹姆斯就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二)整体感知,读文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单位扫清字词障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自读课文,解疑:小詹姆斯是怎么做的?文中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提示:或者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小结:钓鱼放鱼启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拓展出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启发、取长补短来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的螺旋渐进和分化整合,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小组合作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明确启示
1、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2、学生接读课文
3、学生评价,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4、出示课件: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小结:得到这个启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回到那三十四年前的晚上,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去回味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课文学生应该是能够找到钓鱼的启示的,比较明显,让学生在可以开始就找出启示,直奔主题,是希望学生知道,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这几句话学生觉得在理解中是有难度的,后面的教学环节中会引导理解句子的,并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将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学习】
(三)精读细品,深入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3—11自然段,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同学们对詹姆斯的心理前后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说一说詹姆斯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生说)
2、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请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等会儿用“读到……,我感到……”的句式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用“读到……,我感到……”的模式来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阅读所得,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
3、学生认真默读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老师巡视。
4、班上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⑴理解句子:“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出示课件)
①理解“猛地”“镇静”“遛”等。
②体会詹姆斯的紧张与镇定。(通过读句子体验)(出示课件)
⑵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詹姆斯的激动之情。
⑶同桌练读6至11段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詹姆斯的不情愿。
⑷理解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出示课件)
抓住重点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体会他的悲哀。
⑸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爸爸是怎么想的?你觉得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⑹詹姆斯后悔吗?从哪里看出来?詹姆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出示重点句:
“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理解重点句(难点句):捕捉鲈鱼的时间还没有到,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实践道德,就要放掉到手的鱼,就要放弃个人利益,这样做起来不那么容易了!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5、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请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提示
学校里,教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对于这样的与你怎么办?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一等?
(四)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
2、学生自读。
(五)布置作业:为湖边的木牌写一个钓鱼须知。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心情变化:心情得意(欣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喜爱)
启示:拒绝诱惑道德实践
做一个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有道德的人
教学目标:
1、朗读与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就像一本无字的书,到处充满着智慧与启示。就算小小的一次钓鱼也不例外,“我”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因为不到鲈鱼捕捞时间,父亲坚持让我把鱼放掉,从而让“我”得到了一
个重要启示,那么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谁来说说看。
2、我们一齐来读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那这里的“是”与“非”,对于钓鱼这件事来说指的是什么?(边回答边做板书:是-放;非-留)
4、因为不到鲈鱼捕捞的时间,所以放掉鲈鱼是正确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一次简单的放鱼,做起来那么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到文中找找原因,划一划句子,并写下你的批注。
二、体会“难”的原因
1、鱼大(板书:鱼很大)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①见到这么大的鲈鱼,你在想什么?(预设:)
a.你想到了它的美味,那请你来美美地读读,还有谁?
b.哦,你很吃惊,把你的吃惊读出来。你来
c.好的,你很高兴,带着你的喜悦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d.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这条大鲈鱼
②面对着如此肥大的鲈鱼,我是那么地惊喜、得意,可是,父亲接下来却对我说,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a.此刻,我的心情如何?(急切、难过)
b.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我们请一位父亲,一位儿子,我来旁白。(表演读-指导朗读-齐读)
c.爸爸要我放掉鲈鱼,我是那么地不理解,那么地难过,那么地伤心,难怪我们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过渡:到这段找找看,还有什么原因,让我觉得放掉鲈鱼很难?)
2、鱼难钓(板书)
(出示:①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②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a.那么这里的句子,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钓鱼不容易?(好长时间;小心翼翼、一收一放;不停甩动着、啪啪)
b.谁来读读?不错,你抓住了这些词语来朗读,很会读书。
c.作者为了让我们读者感受到钓到鱼的不容易,不仅抓住了我的动作,还写了鱼的动作,这样的写法真巧妙啊。
d.面对这好不容易费尽千辛万苦才钓上来的鲈鱼,叫你放掉你愿意吗?是啊,作者也不愿意,所以我们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过渡:鱼很大,鱼难钓让我觉得放掉鲈鱼很难,那还有什么其他的理由让我不想放掉这条鲈鱼呢?)
3、无人知
(出示: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a.是啊,四周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女孩子们,用你的读把这种静传达给大家——男孩子们,读——
b.一个人都没有,却要把到手的美味放掉,此刻,我们不禁又想到这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对话练习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尽管没有人看到(引读)?
1、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这无人的场所,父子俩会如何对话呢?我们来想象一下。(师扮演孩子的角色,生演父亲)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父亲:?
儿子:那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
3.是啊,一个人的品质,是由他自觉遵守道德规则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生活中,只有时时刻刻自觉地遵守规则,世界才会变成幸福和平的乐园。
四、延伸拓展
1、三十四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做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遇到什么呢?(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诱惑、名利)
②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诱惑人的“鱼”呢?
(出示:a.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b.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c.当我买东西发现钱多找了钱时,————。)
③生自由谈谈生活中的诱惑。
2、对啊,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诱惑人的“鱼”,但是“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也从这句话中去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吧!
是”,文中指:捕捞鲈鱼
的。“非”,文中指:。但是这条鱼,让人,所以实践起来很难。
五、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是(放)鱼很大易勇气难
鱼难钓力量(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设计理念: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三,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涉及领域:社会 健康
活动目标:
1、能在独木桥上大胆行走,会调节手臂动作保持平衡。
2、知道往河里扔垃圾会污染河水,养成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
3、活动中能开动脑筋会借助物体取物,并懂得相互谦让。
活动准备:1、积木围成的“池塘”、平衡木、纸棒人手一根、小猫头饰、小鱼、纸球、易拉罐等物。
2、学会歌曲《钓鱼》
活动过程:
一、 幼儿戴上头饰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春天到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池塘里肯定会有好多好多的小鱼,猫宝宝们我们一起去钓鱼吧。
二、 学习走独木桥,培养大胆勇敢的'精神。
1、 师:哎呀,前面有三座独木桥当住了我们的路,要想钓鱼必须走过独木桥,你们干吗?
2、 师示范走独木桥,提醒幼儿注意要张开双臂保持平衡。
3、 请幼儿走独木桥,提醒幼儿要相互谦让。
三、 知道乱扔垃圾的害处,教育幼儿不乱扔垃圾。
1、 师:我们终于走过了独木桥,我们一起来钓鱼吧!咦?池塘里怎么没有鱼呢?池塘里都是什么?
2、 鱼到哪儿去了呢?
3、 这些垃圾都是从哪儿来的?
4、 这些人做得对吗?为什么?
5、 垃圾应该扔在哪儿?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垃圾捡掉放在垃圾桶里好吗?(鼓励幼儿动脑筋,够不到的垃圾可以借助钓鱼竿取)
四、 带领幼儿钓鱼,体会美好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 猫宝宝们你们真能干,池塘里的垃圾一下全没了,我们一起看看小鱼回来了没有?
2、 幼儿再次走过独木桥去钓鱼,提醒幼儿要相互谦让。
3、 猫宝宝真棒,钓了那么多鱼,我们一起把小鱼拿回家。
五、 幼儿表演歌曲《钓鱼》,体会劳动后的喜悦。
六、 师:今天我们游戏时把池塘里的垃圾都捡干净了,但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看到河里有垃圾可千万不能拣,我们还小会掉到河里去的,太危险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往河里扔垃圾。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及排列关系。
2、能将5个物体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
3、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5条泡沫纸做的鱼;纸做的大盘子。
2、学具准备:“小熊的一家”。
3、《操作册》第2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导入语。
教师:小朋友排好队,看看老师的脚和你们的脚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老师的脚大,我们的脚小。
幼儿:还有老师穿的是绿鞋子,我穿的不是绿鞋子。
教师:嗯,你看得很仔细,请你来说一说,我和你的鞋谁的大谁的小呢?
幼儿:你的大,我的小一些。
教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请小朋友们站到线上来,跟老师一起脚跟挨着脚尖走线吧。老师说“大脚大”,你们就说“小脚小”,然后我们一起说“小脚跟着大脚走。”
2、集体活动。
(1)学习3以内物品按从大到小排序。
教师:猫妈妈今天要带领猫宝宝去河边钓鱼,看,猫妈妈真厉害,一会儿功夫就钓了这么多鱼。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3条鱼,提问:猫妈妈想把这3条鱼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在盘子里,小朋友一起来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部分幼儿开始跃跃欲试,教师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试一试。
幼儿甲采用实验的方法,第一次把最大的放在了前面,可是最小的放在了中间,看看发现不对,又调整为将最小的放在了后面。
教师:甲排得对不对?
幼儿:排对了。
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一次就成功把它们排好队?
幼儿开始在下面小声议论,有几个小朋友开始举手。
幼儿乙:可以先找最大的,再找最小的,把不大不小的放在中间。
教师:好,请你也到前面来试一试。
教师请幼儿乙到黑板前来用刚才说的方法排了一下,果然比刚才那位小朋友更快。
教师:按大小排队时,可以先找最大的和最小的,这样排起来更快些。
(2)学习5以内物品按从大到小排序。
教师:这时,小花猫也钓到了2条鱼,它也想把鱼放在这个盘子里,要把鱼放进去,鱼儿还是要按从大到小排队,这次要怎么排呢?我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幼儿丙到黑板前,分别把这两条鱼和前面的三条鱼比大小,然后放在盘子里。可是发现总是有一条鱼她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好。
教师:谁能帮助她?
幼儿丁到黑板前,把所有的鱼全放在一起,然后找出最大的,再找出最小的,但很快,剩下的三条他又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教师:再请一位小朋友帮帮忙吧。
幼儿戊把剩下的三条又按先找最大的,再找最小的,最后放中间的排好队。这时幼儿丁把5条中最大的放在了最前面,最小的放在了最后面。
教师:小小鱼儿终于排好队了呢!你们看,这些鱼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队的呢?
幼儿:从大到小。
教师:对,这5条鱼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前面的总比后面的大,后面的总比前面的鱼儿小。
(3)学习5以内物品按从小到大排序。
教师:可这时候,那条最小的鱼儿不干了,它说它也要排在前面。
教师:现在我还是请小朋友来试一试,帮最小的鱼排在最前面,我们来一起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再排排队。
幼儿:好。
教师请幼儿到黑板前面来操作教具,这一次幼儿根据前面从大到小的经验,顺利地完成了排队的任务。
教师;按大小排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再找出剩下中最大和最小的,这样就能按顺序把物品排好队了。
教师:小熊看到小朋友帮猫妈妈排物品,他拿来了自己的手套、袜子还有鞋子,它也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把这些物品按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3分组活动。
第一组: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鞋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二组: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袜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三组: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鞋子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的顺序排列。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猫妈妈夸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助她和猫宝宝做了这么多事。不过我们也很有收获,因为我们学会了两种排列顺序的方法:一种是从大到小,一种是从小到大。真棒!让我们伸出大拇指鼓励鼓励自己!小朋友回家后,也赶紧将家里的物品按大小排排队吧。
小学语文教材《小猫钓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和认读课文的生字
2、给出偏旁部首:“钅”、“犭”、“心”,能列举出已学过的字(包括本课文中的)
3、能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稍有提示或无提示情况下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结实课文关键词语“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并举例说明
5、通过小猫的前后变化,学习小猫知错能改,虚心乐学的品质,体会“一心一意”在做事中的重要性
(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猫变化的原因,从它身上看到了什么
(2)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3)能勇敢地承认自己所做过的三心二意的事,并表达自己学了课文后将怎样去做的决心
(采用马杰的“行为目标”,用行为样例描述教学目标,涉及学生情感方面的变化,采用格伦兰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想结合”的方法陈述目标。)
学习任务分析
1、学生的起点能力:
(1)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偏旁:“心”、“犭”,在对“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词的掌握上有日常经验。
(2)在技能方面,已拥有根据课文注音正确朗读课文和学习课文后复述课文的能力,能初步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新课文以巩固学生阅读方面的技能,练习说话的能力。
3、课时:三课时。新授、复习、练习并重
教学过程
一、知识新授阶段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呈现一幅小猫钓鱼的故事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回答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就是图片中的故事。
2、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课题“小猫钓鱼”(板书课题)教师朗读课题,学生跟读。
(2)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猫”、“钓”(卡片显示,并以异色表示偏旁)
(3)看了这个题目,小朋友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分析)
(4)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的不同语气。要求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边听边思考,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3、分段讲授理清课文脉络
1~3小节
(1)提问:课文中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板书)
小猫为什么开始钓不着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让一个小朋友朗读第二、三小节。请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两小节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总结学生答案,解释:蝴蝶飞来的时候,小猫已不是第一次放下钓鱼竿了,所以这里用了“又”字。(体会连词“又”字的用法)
(3)学习3个小节之后,讨论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猫?(学生讨论并回答)课文中有一个词是描述它的',请把这个词找出来。(板书“三心二意”)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概括其含义。(从小猫的行为表现引出“三心二意”一词,并让他们尝试解释生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4~7小节
(4)让一个学生朗读小猫的话,并让小朋友们思考,如果你是猫妈妈,你怎么回答小猫的问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及理解力,激发学生创造性)
(5)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猫妈妈的话:“钓鱼就钓鱼,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指导学生把握字词的轻重,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6)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后是怎么做的,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并读一读。
(7)找出课文中的一对反义词。(板书)
(8)教师提问:前面大家经过讨论,得出这是一只三心二意的小猫,现在读了课文的后面部分,你觉得这又是只怎样的小猫呢?(板书学生答案)之后,教师总结。
4、集中学习课文新字词
(1)“猫”“钓”复习“犭”,让学生回忆同是“犭”的字还有哪些。(板书学生答案)学习新的偏旁部首:“钅”
(2)学习生字:鱼竿一条鱼三心二意,巩固已学过的偏旁“竹”,“心”,列举其他例子。(板书学生答案)
(3)学习生字“怎么能”,注意字的结构与发音。
(4)读一读重点词汇“三心二意”“一心一意”“怎么能”“不一会儿”
二、知识巩固阶段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以及小猫和猫妈妈各自的语气。
2、加强难点学习
(1)“……又……”造句
(2)复习猫妈妈的话:“钓鱼就钓鱼,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
一年级《小猫钓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和认读课文的生字
2、给出偏旁部首:“钅”、“犭”、“心”,能列举出已学过的字(包括本课文中的)
3、能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稍有提示或无提示情况下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结实课文关键词语“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并举例说明
5、通过小猫的前后变化,学习小猫知错能改,虚心乐学的品质,体会“一心一意”在做事中的重要性
(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猫变化的原因,从它身上看到了什么
(2)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3)能勇敢地承认自己所做过的三心二意的事,并表达自己学了课文后将怎样去做的决心
(采用马杰的“行为目标”,用行为样例描述教学目标,涉及学生情感方面的变化,采用格伦兰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想结合”的方法陈述目标。)
学习任务分析
1、学生的起点能力:
(1)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偏旁:“心”、“犭”,在对“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词的掌握上有日常经验。
(2)在技能方面,已拥有根据课文注音正确朗读课文和学习课文后复述课文的能力,能初步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新课文以巩固学生阅读方面的技能,练习说话的能力。
3、课时:三课时。新授、复习、练习并重
教学过程
一、知识新授阶段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呈现一幅小猫钓鱼的故事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回答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就是图片中的故事。
2、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课题“小猫钓鱼”(板书课题)教师朗读课题,学生跟读。
(2)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猫”、“钓”(卡片显示,并以异色表示偏旁)
(3)看了这个题目,小朋友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分析)
(4)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的不同语气。要求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边听边思考,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3、分段讲授理清课文脉络
1~3小节
(1)提问:课文中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板书)
小猫为什么开始钓不着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让一个小朋友朗读第二、三小节。请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两小节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总结学生答案,解释:蝴蝶飞来的时候,小猫已不是第一次放下钓鱼竿了,所以这里用了“又”字。(体会连词“又”字的用法)
(3)学习3个小节之后,讨论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猫?(学生讨论并回答)课文中有一个词是描述它的,请把这个词找出来。(板书“三心二意”)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概括其含义。(从小猫的行为表现引出“三心二意”一词,并让他们尝试解释生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4~7小节
(4)让一个学生朗读小猫的话,并让小朋友们思考,如果你是猫妈妈,你怎么回答小猫的问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及理解力,激发学生创造性)
(5)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猫妈妈的话:“钓鱼就钓鱼,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指导学生把握字词的轻重,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6)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后是怎么做的,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并读一读。
(7)找出课文中的一对反义词。(板书)
(8)教师提问:前面大家经过讨论,得出这是一只三心二意的小猫,现在读了课文的后面部分,你觉得这又是只怎样的小猫呢?(板书学生答案)之后,教师总结。
4、集中学习课文新字词
(1)“猫”“钓”复习“犭”,让学生回忆同是“犭”的字还有哪些。(板书学生答案)学习新的偏旁部首:“钅”
(2)学习生字:鱼竿一条鱼三心二意,巩固已学过的偏旁“竹”,“心”,列举其他例子。(板书学生答案)
(3)学习生字“怎么能”,注意字的结构与发音。
(4)读一读重点词汇“三心二意”“一心一意”“怎么能”“不一会儿”
二、知识巩固阶段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以及小猫和猫妈妈各自的语气。
2、加强难点学习
(1)“……又……”造句
(2)复习猫妈妈的话:“钓鱼就钓鱼,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
《小猫钓鱼》的教案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认读字词。
2.自由读全文,回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二、新授:
(一)根据质疑情况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写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读一读。
(2)提示:这句话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板画)
(3)看图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运用语言)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花猫开始钓着鱼了吗?为什么呢?自由读二、三自段。
(2)看图理解小花猫是怎样钓鱼的。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小花猫为什么钓不着鱼。(4)小花猫的心情怎样?(板书:没钓着)
3.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读。想:猫妈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你理解这两句话吗?(再次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怎么能钓着鱼呢?钓鱼就钓鱼、三心二意等词句。(板书:三心二意)
(4)指导朗读,体会猫妈妈的话的含义。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六、七自然段,分组讨论。
(2)看投影,理解怎样做是一心一意钓鱼。(板书:一心一意)
(3)看图,理解钓着了一条大鱼(师板书:钓着了。板画:一条大鱼)
(4)指导有语气的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想:小花猫开始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又钓着鱼了?
(三)学习按要求说一句话:
1.看黑板上的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出示例句。
2.按要求说句子。( )在河边钓鱼。
( )在河边( )。
( )在( )( )。
3.判断句子的正误,理解什么是通顺的句子。
我在河边划船。(X)
4.同桌交流造句。
三、总结全课:
你喜欢这节语文课吗?为什么?(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
10.小猫钓鱼
三心二意 钓不着
一心一意 钓着了
图片 板画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
1.读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指导书写。
3.写句练习。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