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小学学习 > 诗歌

诗歌教学反思(甄选17篇)

发布时间: 2024-06-29 18:19:24

诗歌教学反思(1)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习、规范答题。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养成,贵在平日课堂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还特别重视了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细心的指导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学生在导学案上的答题书写和用语规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学案贯彻课前、课中、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构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在这次公开课中,在教研室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尝试编写使用“学案”。虽然因为对学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觉,学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分项成果有了载体,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了依据,让课堂的推进有条不紊,有效渗透了复习的方法,引领了学生温故知新。

学案的编写,让我学会改变教学策略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学生立场备课、上课。学案的编写,大大提高了我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与学生的“亲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过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讨有了平台,连做笔记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让一节课学习时间更合理、更科学。如果没有学案,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如此丰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迅速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我尝试的这种教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这堂课犹如一面镜子,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但这认识绝不都是正面的。这面镜子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够,创意问题不多。

有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火把,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而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瓶,用我们的知识去浇灌。”

回顾本节课,虽不乏对学生的提问,但诚如观课老师所言,却缺了学生的主动质疑,我还是太过拘谨于课堂的预设,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知识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一堂课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真正的放手发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意识,终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的。

2.预设的东西多了,生成资源少了。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王国探险队的队长,而不是旅游团的讲解导游。

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能保证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导演”,把课堂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我备课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说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发展预设的可能。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是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我预设的“景点”。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诗歌鉴赏的公开课,我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学《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这一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诗歌教学反思(2)

《山城的雾》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儿童诗歌,《山城的雾》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读诗,究其原因:因为它不像童话、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那样能让孩子阅读以后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孩子们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并不高。所以这堂课我打算从诗歌的形象性入手,让孩子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使孩子的思想与诗的内容形成共鸣,体会山城的雾的奇幻之美;培养学生喜欢读诗,能试着写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雾的奇幻之美,并着重分析诗歌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课前,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精心准备了教案,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有收获,这才开始上课。但实际并不像我预料的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太少,兴趣也不大,课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所以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回想起来,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山城的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而我在上这一课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只是让学生齐读诗歌,再指名朗读。虽然我意识到要阅读课文应该培养学生各种读的能力,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读”,以致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朗读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当然也并不是单纯的反复无目的的读,老师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仔细揣摩。在设计《山城的雾》教学时,我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的画面,感受山城雾的奇幻。如“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雾把山城笼罩的像谜一样的宫殿,并且读出景物在大雾的弥漫下朦胧的美感:“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神奇创造的赞美之情。

二、调整角色地位: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我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走入了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不仅使学生成了教材的奴隶,也使自己成为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价值,并且也没有成效。

再者,“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只着重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借鉴学法进行自我学习,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我应该让学生自己谈看法,学认识。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我的满灌式的教学,照本宣科,“牵”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我挖好的坑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让我感悟道: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练习的解答机器,而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一学习目标。

我还意识到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你觉得诗中那句最能表现山城雾的特点?

当时这样设计问题动机在于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但经反思:学生的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学生有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况且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圈定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自悟。我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营造气氛,让他们自己在品读诗歌中发现诗歌的美;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

三、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我对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太少。

我在备课中通常比较重视备教材和教法,但对于备学生,虽然知道很重要,但是真正用于实践之中的却是很少。经过《山城的雾》这一课教学,我充分认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

提问:你觉得诗中那句最能表现山城雾的特点,为什么?

由于上课前我没有更多的接触、了解学生,因此对学生我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其理解能力把握不太充分,导致教学设计过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可能句子回答要简单些,但“为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况且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好。这样一来,我的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这一点值得我深刻反思。这同时也说明的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充分。在课堂上,当学生已经出现理解上的障碍时,我就应该发现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比如改变提问的方式:“你觉得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恰当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就会降低难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虽然《山城的雾》这节课上的不是很好,但是收获甚多。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可以提高的机会。我是一名刚走出校门的新老师,除了在大学时期进行过半年形式主义的实习之外,可以说毫无工作经验。但我相信,吃一堑长一智,我错了,经过反思进而改进会进步得更快。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会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尝试,做到快学快用。同时努力研究好新课标,提高教学效率,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

诗歌教学反思(3)

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我觉得这次综合性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多项活动,都有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诗海”中邀游,拾到了不少“宝贝”,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背诵的诗歌都在20篇以上。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小懒虫”也兴趣盎然,背了不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在“与诗同行”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施能力。学生通过诗海拾贝,积累了较多的诗歌,在通过对比教学,学会了区别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我又着重指导现代诗的写作方法,如明喻法、暗喻法、排比法、拟人法、假设法、重叠法等,先让学生仿写,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一个个“小诗人”诞生了,一首首小诗“破壳而出”。

尽管这些诗的内涵还不够含蓄,尽管这些诗的语言还不够优美生动,尽管这些诗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但对于我来说,已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了。对于学生的作品,我绝大部分没有进行修改(错别字除外),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练笔,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找回孩子们写作的自信心。

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反思这次活动,我发现,尽管这次的活动是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两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总共只有12节课,而在这12节课里,要完成制定计划、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自己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无法展示,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搜集的材料有限。如果时间充足,学校有阅览室,我可以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诗歌教学反思(4)

开学第一天,开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一定要讲好,给自己一个好的开始,也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为了这个“梦”我提前就备好了课。

首先我从单元主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话语”的理解,“话语是人们要说的话。”“话语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等等,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就自然导入新课,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地说了那些话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听一听大地说了些什么?就这样同学们带着兴趣开始了新的学习之路。

本文是一首诗歌,我在教学中一读为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大地分别为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这四种生物提供了什么?结果怎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围绕真个问题,六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咋还能开了讨论。学生通过朗读大地的话,感受到了大地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诗歌是优美的,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其他生命会怎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大地又会给他们怎样的关怀和帮助呢?”同学们的发言不拘一格,思维跳跃而新奇,通过想象,孩子们更广泛地体会到了大地的伟大和无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仿写诗歌,孩子们根据刚才的发言,很快就仿写出了生动的的诗句,尽管不是很押韵,()但也能够看出孩子们的灵性。我也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感到不足的地方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本单元有一个朗读金钥匙,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加强重音,停顿或变换语气等方式来强调读好重点语句。我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很欠缺,虽然有方法指导,但操作起来还是不够灵活,不能熟练指导学生使用,我深知自己还要抓紧学习,也希望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再次先行谢过!教学反思总结初三化学教学反思比尾巴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反思(5)

“轻叩诗歌大门”是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主题。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引导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本组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其主体都是“活动建议”。教学中我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这次综合性学习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诗歌,学习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激发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我只是及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既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又显出了老师的引导性和组织性。

总之,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孩子们体验到创作诗歌的乐趣。

诗歌教学反思(6)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经过两个星期时间的学习,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告一段落。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一共进行了8项活动:制定计划、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分类,画表)、推荐欣赏诗歌、写诗、诗歌朗诵会、合编小诗集、总结。

由于在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综合性学习,我大胆放权给学生,从计划到实施、小结,我只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一个配角。这些孩子确实不简单,给了我很多惊喜。无论是给诗歌分类,还是自己写诗,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总结,学生们都能投入进去,主动去探究、去尝试。特别是合编小诗集,每个小组都能全员参与,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虽然合编的小诗集很粗糙、简单,但形式多样,内容较全面。对于我来说,已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了。对于学生的作品,我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找回孩子们的自信心。

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诗歌教学反思(7)

《我想》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在第一课时,我通过导语的精心设计力求与文本、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我在备课时想了很多,但感觉总是不满意。这是,我想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我想“简单”就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之教学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学这节课我也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整堂课我“简单教”甚至“不教”,只一个字,就是“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解词,在读中品意,在读中悟情,一切的教学任务均在读中完成。课堂上我运用多种读书方式,或范读,或指名读,或齐读,或男女生赛读。每一次读书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书后都有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既读懂了课文,更培养了读书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各种不同方式在课堂上出现,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听优美的歌曲、品味饱含激情地朗读……在这种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被激活了。

虽然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能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但还有一些遗憾之处,没能将课前的设计意图很好的展现出来,课堂上时间掌握的不太好,有点儿前松后紧,在“美读”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指导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太单一,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及时跟上激励性评价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

诗歌教学反思(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编者会选择李 白的这首诗为学生学习的版本呢?之后,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 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 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 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

学生对 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 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 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 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

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诗歌教学反思(9)

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诗歌教学反思(10)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这对暂困生对本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在教学中,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

诗歌教学反思(11)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导语: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一分,对于福建学生而言,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点难以逾越的大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无语。每次考试得分率很低,不少人连诗歌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只是瞎蒙乱写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小学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来我们的学生至少背了两百多首诗歌。按道理能够背两百多首诗歌的学生文学素养应该不太差,而实际上这些背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对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居然束手无策?这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从小背诵诗歌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还是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还是我们这些古典诗歌对这些学生没有一定印象力?

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顶多是每次在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如何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如何理解诗歌,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诗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诗歌考题的模式来讲,我们只是从纯粹的欣赏的角度来讲,学生听讲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并非认真的态度来听,除非这首诗歌是他喜欢的,除非他的确是对诗歌有兴趣,不少学生在上诗歌的时候都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有些麻木的状态。

现在进入复习的状态,有必要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进行一个小结,既要让学生多背一些过去学过的诗歌,也要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与感悟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应该适当地给予学生诗歌诵读与理解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个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学生的诗歌基础并不是很扎实,以前所学过的那些诗歌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遥远的记忆,仿佛是隔世的电影。

而要让学生由以前那种相对麻木相对混沌的状态转入相对积极相对明确的状态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古典诗歌并没有办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没有办法在朗读背诵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和成就感。而这是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寻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老师指点之后能够慢慢进入诗歌鉴赏门口的点。这很重要。学生一旦能够从这个点开始理解了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品诗,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个个开展。当然真正要达到如此境地却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至少得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收获,有一些进步,至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诗歌无动于衷,对诗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述,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学生是可以一点点进步与提升的。虽然诗歌鉴赏很难,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帮助每个学生,尽可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诗歌教学反思(12)

诗歌《海水》的教学反思

《海水》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短小诗歌。主要写的是小朋友与大海之间的有趣对话。语言清新流畅,活泼可爱,全文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叙述了大海的蔚蓝辽阔、渔民的辛勤。这节课的教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先将这节课的得与失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图片展示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准备的多组海水的美丽图片,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讲台下的小朋友全都被海水的美丽风景吸引住了,于是我紧抓住这一契机,马上提问:“海水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接着我总结设问导入“想知道为什么海水看起来是一片蓝,为什么海水尝起来是咸的”,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的基础上,与老师一起走近《海水》。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热情高涨。

在这一环节上,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至背诵。开始先让学生看海水汹涌的画面,给学生讲海的趣事,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自由读边找出在藏在课文中的调皮的生字宝宝,并圈出来。小朋友最喜欢当小发现家了,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小探秘活动。通过同桌之间读,将我们的生字宝宝记下来。接下来,我采用齐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读课文,先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再读熟课文,学生参与程度高且热情高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表演读。表演好的学生带着大家读,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艺术,逐渐渗透到课堂,延伸到生活。

3.随文识字效果好

结合初读课文中的圈、认生字,在学生在对生字宝宝有一定印象的情况下,出示词语,让学生自己抢读,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记读词宝宝,从词过渡到多种形式展开生字教学,在学生熟读词语、生字的基础上,回到课文,将生字生词等变为红色突显出来,让学生在朗读文中加深记忆。这种随文识字方法能够从句到词,从词到字,不脱离课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4、课前准备学生参于,探讨问题兴致高涨。

一年级的同学看起来很小,但对老师不知的任务会非常认真。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大海的图片,寻找大海的奥秘,当课上讲到海水为什么这么咸,他们脱口而出,紧接着我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课前准备,他们都争着说自己的发现,那种自豪无语言表。顺势我说谁还有问题也像书上小朋友一样向大海提问?他们就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问自答,非常喜人。

存在问题

1、未充分利用教材

记得之前参加语文教研时,有位老师说要处理好“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而我在上课时仍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可将课文这一问一答的有趣形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表现出来。相信如果本节课加上这个,这节课可以上得更好。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利用教材,处理好“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力求把每一节课上到最好。

3.未重视教学方面的细节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未注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自然衔接,导致某些教学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在教师的语言体态上还不够凝练、流畅。课堂语言方面还处于一种平淡化的语气,不够童趣。当学生回答出出乎意料之外的问题后,有的处理还行,有的简单敷衍,教学机智性明显不够灵活。今后应多注重细节方面的问题,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诗歌教学反思(13)

诗歌教学反思范文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

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诗歌教学反思(14)

诗歌《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诗歌教学反思(15)

《综合性学习之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说的语文教材文学性更强了,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文学方面的需求,教师不妨安排阅读欣赏课,语文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目前的学生知识面日益丰富,他们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世界等,了解世界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他们能够脱离旧思想的束缚,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把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有一次上课讲到一道课后练习,请学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写两个诗段,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写诗,我就抓住这一点,且不论他写得好坏如何,先抓住他们的这一兴趣所在,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创作,给予他们成就感。一、可以进一步引发有兴趣的学生,并将之导入正规,二、可以带动其他学生。

于是我大力鼓励学生创作,不少学生将他们的创作写在周记上或直接拿给我看,我均给予了恰当的评点分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有一个同学写了一首小诗“金沟河畔,凉风习习,蝉声和睡莲,伴我入梦乡。”我先称赞之余建议他将“和”字改为“绕”字,更有韵味。他也感到一字之别,意境却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炼字的乐趣。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迎接奥运》我利用自习的时间,抄在黑板上当堂讲解。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且积极地投入,热烈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建议。这不仅鼓励了创作者,也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诗兴,过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趁热打铁,接着我把学生的诗歌收集起来,汇集成册,搞了一期名为《荷苑文集》的诗刊,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学生拿到诗集,看着自己的作品更是兴致高涨。

在教学《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在班级里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每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文本资料汇报。学生兴趣很浓。仅用一周时间学生们就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诗歌集。

诗歌教学反思(16)

小学语文《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反思

我刚刚完成了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教学任务。通过我认真地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明确要求,制定计划

我用了一课时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进行阅读,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怎样去学?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我自己也拟定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师生对照计划进行教学。

二、逐一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写好计划后,我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收集诗歌,整理诗歌,推荐诗歌。对于这三个教学任务,我先设计成表格,让学生提前在家里收集好诗歌内容,在此,我引导学生如何收集诗歌,如何整理诗歌,如何推荐诗歌。再让学生将收集好的诗歌填好表。另外,推荐的诗歌除了完成表册以外,还可以推荐的诗歌写上内容,画上喜欢的画面,使其美观。完成了这三个教学任务,就带领学生学习阅读材料,我采用快速阅读和引导的方法,把诗歌的发展历程,诗歌特点和学习诗歌的方法讲出来。学生学得很认真,学习兴趣浓厚。随后我让学生学习写诗,举办诗歌朗诵活动,诗歌知识竞赛,整编小诗集和写活动总结。

三、共享学习乐趣

可以这样说,本次综合性学习失去的最成功的一次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积极参加,学习认真;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真正的地调动起来了;

3、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学习动机挺纯,学习氛围浓厚,我也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4、本班学生每一项教学任务都完成的很出色。如:整理诗歌,整理类型多样化,推荐的诗歌在内容下面装扮得如此漂亮啊!整编的小诗集更是美丽多姿啊!像一本本美丽的画册,诗画融为一体啊!美不胜收啊!也体现了儿童个性化的特点啊!诗歌朗诵活动和诗歌知识抢答赛更是精彩激烈,掌声不断啊!学生的写诗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写诗兴趣极为浓厚,有的学生提前就写好了好几首主动请老师参与修改,我进行了归类一下,评出了优秀诗篇给予奖励。

总之,本次综合性学习,通过学生的真实反馈,确实是大大成功,在两周的时间里学生学习得很开心,也体验了学习的幸福啊!

四、我的感受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我觉得综合性学习确实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闪光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还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也拉近了师生情感距离。当然我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堂设计不太好,还有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激发出来啊!还有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朗诵和知识抢答赛中仍然有学生胆量不够大的现象啊!农村学生知识狭窄,见识小,胆量不大,学校教学设施极差,所以在客观和主观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难免会有这些不足之处,以后我一定要注意啊!以后,我应该从下几方面去做:

1、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语文差异,认真备好能反映学生个性差异的和能有效的指导教学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做好学生的好导演,和学生打成一堆,认真辅导,合理安排。

3、在学习过程中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积极操作,积极思考,认真辑写。

4、按照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遵循综合性学习的规律,寻找恰当方法,用最实用学生的教学方法去教学,把教师的导,讲,引,安排等有机的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实际操作,实际演练,实际协作,认真总结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让综合性学习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起来,发挥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时效性。

诗歌教学反思(17)

诗歌《水乡歌》教学反思范文

在《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以画激趣

在开始学习之前,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画,比赛看谁画得像,画得快,看以闲笔,实则是教者在一次下乡试教时灵感突现偶得之,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让学生兴奋起来了,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关系融洽,亲近起来,便决定比赛那天也采用这个小环节,事实证明,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发挥了以上所说的作用,还为精读部分以画促读作了很好铺垫。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放水乡影像,让学生对水乡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紧接着配以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文本语言,学生对教材有了较全面的认知,能够直接反馈水乡的`典型特征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过一番看、听,整体感知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再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己感知、体悟,在交流不懂的问题后,及时地把相关问题归类,如字“渠”“驳”的理解,先教给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组词“歌曲”,那么“驳”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老师的示范和指点,很快就能想出“驳”是“船”的意思,可组词“船驳”,“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开的河),可组词“河渠”,字词的理解也体现出目标的整合,相对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精读,以画促读。

在三段的精读时间内,设计以画促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有感情读第二段。第三段以画设问、促读,歌可以画吗?先自读第三段,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这一段虽未画歌,但通过图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画促读,未着笔墨却体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学完以后,继续以画促进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画什么?楼房、小鸟、树木等,揭示出“鱼米之乡”,进一步认识水乡风光优美,作画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四、积累,配乐背诵

在教师小结课文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上音乐,会背的学生站到讲台前,以类似大合唱的形式为一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画是本文设计的一个亮点,但同样是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得不够细致,教师的具体指导没能显示出来等等,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我相信,经过不断思考,我会上得更好!

温馨提示:
本文【诗歌教学反思(甄选17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