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教案

5的形成教案(必备16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11:22

5的形成教案(1)

预设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掌握4以内数的形成。

2、能正确认读数字1、2、3、4。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师幼儿每人一套1~4的数字卡,四个指偶;1~4的圆点卡片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出示指偶,引起兴趣。

2、有具体形象到抽象训练:让幼儿操作指偶,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正确认读数字1、2、3、4。

a、让幼儿出示1个指偶,启发幼儿说出1个指偶的数量用数字"1"来表示,老师出示数字"1",让幼儿说出像什么并认读。

b、提问幼儿:"1个怎样变成2个?"让幼儿操作验证并认读数字2(方法同上)。

c、同法,复习3、4的形成,认读数字3、4。

3、半抽象到抽象思维训练:让幼儿操作圆点及数字卡片,进一步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人读书自1、2、3、4。

如提问:"2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几个圆点?"让幼儿在桌上摆出3个圆点的卡片,并在圆点卡片的下面对应摆出"3"的数字卡。

4、听音举数卡:如老师敲"4"下小铃,幼儿举起数字卡片"4"。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5的形成教案(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2、感知物体数量的变化及数字的变化,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让 幼儿懂得3比2多1, 2比3少1。

2、幼儿学会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一幅、3只小鸭、3只小兔、2颗白菜。

幼儿操作材料:小苹果教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形成。

二、幼儿操作小苹果,启发幼儿说出3的形成。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3是怎么形成的吗?老师想瞧瞧你们的操作方法。

2、教师出示小苹果教具3个,幼儿操作。

请幼儿取出是苹果数量的代表数字。提问:2个小苹果是怎样变成3个小苹果的?启发幼儿说出:2个小苹果添上一个小苹果就是3个小苹果。幼儿操作苹果…

三、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学习3的形成。

有2只小鸭在草地上玩,又从水里上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2只小鸭是怎么变成3只的?

四、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知数量和数字的多少。

出示兔子3只、白菜2颗,提问:是兔子多还是白菜多?谁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只兔子对应着一颗白菜,有一只兔子没有白菜,那么3比2怎么样?2比3怎么样?如果想让另一只兔子也能有白菜吃,那怎样才能使兔子和白菜一样多呢?

五、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添上”和“去掉”理解数量的变化。

出示背景图,草地上2只小鸭,水里游着1只,请小朋友让草地上2只小鸭变成3只小鸭,该怎么办?那么2添上1就是几?3只小鸭怎样才能变成了1只小鸭。

六、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操作。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数字卡片,2再多1就是数字3,反之3去掉1就是几?然后请幼儿互相操作卡片,再由教师反复考验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七、以游戏的方式,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巩固学习3的形成。

老是把小朋友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每小组为1——4人,请每组的小朋友互相调整一组3人。

八、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点。请小朋友把每组小成员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分成每3人一组。

九、分好组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做游戏。(在游戏的欢乐中完成课题)

教学反思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学习激情很高,互动很好!

2、这堂教学活动—学习3的形成,我了解到幼儿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多次练习,有较好效果。

3、我发现对于数学活动,我们应该多以游戏和出示教具等实物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会让幼儿能容易接受,获取知识。

5的形成教案(3)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中的矿石很可能被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5的形成教案(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5添上1是6的规律,学习6的形成。

2、运用数的形成规律,引导幼儿理解6的数量。

【活动准备】

1、塑料夹子每个幼儿6个。

2、松鼠图片6张、圆圈6个。

3、数字卡片1~6,每个幼儿1套。

【活动过程】

(一)小游戏:“摇铃夹夹子”。

教师摇铃,请幼儿往身上夹夹子,铃声停就停,请幼儿数一数夹了几个夹子,说出总数,并举出相应的形成。

(二)学习6的形成

1.教师出示5张松鼠图片,引导幼儿想想如何使松鼠图片变成6张。

2.引导幼儿理解5张松鼠图片添上1张松鼠图片是6张松鼠图片,5添上1是6。

(三)小松鼠画圆圈。

1.教师出示圆圈,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如何使圆圈和松鼠一样多。

2.引导幼儿先数松鼠是几个,再数出和松鼠一样多的圆圈。

3.松鼠和圆圈对应排列,请幼儿数出圆圈的总数。

4.引导幼儿理解6个圆圈可以表示6只松鼠。

(四)引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相应操作活动。

5的形成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7添上1是8,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

2、培养幼儿按要求操作的习惯。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贴绒教具小鸭8只,小鱼8条,小虾8只,字卡1--8。

学具: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7,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8的形成

1、出示贴绒教具(7只小鸭)提问"图上来了什么小动物?有几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幼儿运用先看大数后接着数的方法进行目测数群)。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们的数量?(数字7)

2、教师打开遮着的那只小鸭,问: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鸭了?是怎么变成8只小鸭的?(引导幼儿说出7只小鸭添上1只小鸭是8只小鸭)

3、创设情景,进一步学习8的形成)变雪花片:请小朋友先拿7个雪花片,想想怎样变成8个,(要求幼儿边操作边讲述"7个雪花片添上1个是8个雪花片))(教师出示7条小鱼)有几条小鱼?要让每只小鸭都能吃到小鱼怎么办?(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幼儿集体检查、描述操作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把7只虾成8只虾。

三、初步认识数字小朋友,8只小鸭、8条小鱼、8只小虾、8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几来示它们的数量?(圆点,数字)

四、小结、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5的形成教案(6)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 2.知道机械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的概念. 3.明确一维简谐波的几个特点. 教具 波动演示仪、绳子、音叉、软弹簧、录像带、微机软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题 1.请同学们归纳以前学过的各种运动形式. 问题 2.平静的湖面上放一静止的小纸船,怎样使之运动(至少提出两种方式). 总结: 1.木杆捅 2.石头子碰 3.在湖边水中投放石子. 本节我们学习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波动. 【板书】  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 ●新课教学 【演示】 看录像带.使学生对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足球比赛中看台上的——人浪. (2)大型团体操——红旗飘飘. (3)艺术体操——长绸舞. 【演示】(1)抖动长绸.  (2)在地面上抖绳子. 我们说波在长绸、绳子上传播,下面以抖绳子为例说明绳波的形成过程. 【板书】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分析. 问题:为什么会在绳上形成波呢? 解释:结合微机模拟演示进行.(1)因为绳的各部分存在相互作用,在绳的一端发生振动时,会引起相邻部分发生振动,并依次引起更远的部分发生振动.(2)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作质点,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质点1在外力的作用下振动起来以后,带动质点2振动,不过质点2开始振动的时刻比质点1要迟一些.(3)这样依次带动下去,后一个质点总比前一个迟一些开始振动,于是振动逐渐传播开去,从总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板书】1.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 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落后一段时间,质点依次被带动. 3.振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波. 【演示】纵波(软弹簧)演示. 问题:波在弹簧上的传播和在绳子上的传播(绳波)有什么区别? 说明:绳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波形为凹凸相间的形状.(波峰,波谷) 纵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波形为疏密相间的形状.(疏部,密部) 【板书】  二、波的种类(从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上看) 1.横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纵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问题:声波为何种波? 【演示】音叉振动产生声波. 说明:1.形成过程:振动的音叉,它的叉股向一侧振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叉股向另一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这种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引起声音的感觉. 2.声波为纵波.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问题:请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分析波的产生条件. 说明:1.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2.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板书】  三、波的产生条件. 1.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2.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板书】  四、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问题:波是否只向一个方向传播? 说明:1.波向四面八方传播,空间立体化. 2.本章研究由简谐振动而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波称一维简谐波. 问题:一维简谐波有何特点? 【板书】  五、一维简谐波特点: 问题: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不同远近的质点振动情况有何区别? 【板书】  1.各质点振幅、周期相同且和波源相同. 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问题:各质点沿波的传播方向是否移动? 【板书】  3.各质点只在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问题:小船由静止运动起来且做简谐振动说明了什么? 【板书】  4.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 ●巩固练习 1.机械振动在________传播形成机械波,它是传播________的一种方式.机械彼的产生条件是(1)________(2)________. 2.从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上看,机械波分为横渡和纵波. 横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明确波的形成过程和波的种类及一维简谐波的特点. 参考题 1.关于机械波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随波一起发生迁移 B.介质中的质点不随波一起发生迁移,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沿波的传播方向往复振动 C.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D.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是相同的 2.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B.有机械振动必有机械波 C.振源的振动速度和波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D.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的波动也就立即停止 说明 1.本节的重点是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和演示来完成.在教学中应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注意引导. 2.做好演示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3.结合微机模拟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的图示,既是理解本节内容又是学习后几节内容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  吴文华

5的形成教案(7)

6.1 聚落的形成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5的形成教案(8)

科学意图:

影子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幼儿忽视的,因为幼儿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幼儿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关注幼儿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学习兴趣。

材料准备:

手电筒、小玩偶(不透明物体)、玻璃杯(透明物体)、塑料杯(半透明物体)、记录纸、笔。

实验操作:

(1)把三种物体放在地板上,让幼儿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观察并记录其影子。

(2)变换手电筒位置照射小玩偶(不透明物体),观察、记录玩偶形成的影子。

(3)手电筒不动,变化小玩偶离手电筒的距离,观察其影子大小的变化。

指导建议:

为了得到满意的.活动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不透明窗帘遮挡住。

引导幼儿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及光源位置对影子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提供投影仪、应急灯、聚光灯等供幼儿做游戏。

观察夜晚中物体的影子,并寻找光源。

在户外选择一样物体,让幼儿画下该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并进行测量与记录。

科学小知识:

光在直线传播时如果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背面形成影子。光可完全透过透明物体,所以完全透明的物体不能形成影子;光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时会透出一部分光,形成一个半透明的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状、大小就会不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也不同。

活动反思:

让幼儿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明白影子随光源移动发生的变化,让幼儿探究你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让幼儿再现过去生活,体验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让幼儿在活动中游戏玩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一切结论都是幼儿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结果,幼儿的思维灵感达到了颠峰。

5的形成教案(9)

幼儿园小班数字2的形成教案

通过数字2的形成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加容易记住数字2,下面是幼儿园小班数字2的形成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起数数的兴趣。

2、培养按数取物的能力。

3、理解“2”的实际意义,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2”的形成。

活动准备

1、课件:大树、小鸟;

2、在教室里摆放许多小兔(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小兔来做客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种小动物到我们班里来做客,它是谁?在哪呢?请小朋友快快找找吧!”

二、展开

1、体验2的形成

(1)请幼儿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

教师:小兔藏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每个小朋友找一只小兔来。

——你找到了几只小兔?

(我找到了一只小兔)。

(2)请幼儿再找一只小兔

教师:这一只小兔有些孤单,请小朋友再给它找一个伙伴好吗?

小兔的.伙伴就藏在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去找找吧!

幼儿找到另一只小兔。

(3)现在你有几只小兔?

(现在我有2只小兔)

教师:先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后来又在草丛中找到1只小兔,变成了2只小兔,1添1是几?

(1添1是2)

(4)请幼儿复述:1添1是2。

2、课件感知2的形成

小兔来我们班做客,我们应该为小兔准备爱吃的萝卜和青菜

(1)课件播放:

先请1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再请另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

1个萝卜添上1个萝卜是几个萝卜?1添1是几?(1添1是2)

(2)教师用贴绒教具演示2的形成过程:

先请1只小兔吃1棵青菜,再请另1只小兔吃1棵青菜。

1棵青菜添上1棵青菜是几棵青菜?1添1是几?(1添1是2)

3、认读数字2

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菜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2来表示)

幼儿认读数字2,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

4、理解2的实际意义。

(1)问2能表示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草,还能表示2个什么?

小结:2能表示所有数量是2的物体。

(2)课件播放若干数量是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2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

播放音乐,请幼儿在教室里寻找能够用2来表示的物体。

教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物体能够用2来表示,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去找找吧,音乐停止,到老师身边来说给小伙伴听,自然结束!

5的形成教案(10)

初一生物教案: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当你吃甘蔗时,首先你要把甘蔗茎坚韧的皮剥去;咀嚼甘蔗茎时会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一说甘蔗茎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 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

A、保护组织 B、 基本组织 C、上皮组织 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上 D、 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 )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

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

【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5的形成教案(11)

电流的形成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明确电流方向的规定.

2.知道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引出电源的概念.

3.知道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4.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短暂电流和持续电流、电源的概念.其中关于电流的初步概念,包括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既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法建议 电流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5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电荷是从哪个验电器移动到哪个验电器的,进而说明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而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得知这里形成的电流是短暂电流. 结合课本图4-6的实验,向学生说明: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并且这个持续电流是由干电池提供的,引出电源的概念.并让学生知道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强调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并按照这个规定,引导学生标出课本图4-8所示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得出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电荷定向移动的微观图景,从而建立电流的概念.也可以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建立电流的概念.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用电相联系.

1.复习上一节知识 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2.引入新课 演示本节课本上的图4-5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

3.进行新课. (l)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提问:在刚才的实验里,金属棒中的电荷是怎样移动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在这里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制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电荷定向移动的微观图景,从而建立电流的概念.) 重做实验,继续观察验电器A、B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可看到B的金属箔片张开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属箔片的张角也不再减小.实验表明电荷不再通过金属棒往验电器B上移动了,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了.这种瞬间电流在实际当中没有多大用处.

(2)维持持续电流的条件 演示课本图4-6的实验(挂板实验):把电池、灯座、开关依次用导线连接好.合上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将干电池取走,合上开关,小灯泡也不发光.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池.②合上开关.)

(3)电源 使学生知道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大量用电器的电源,是发电厂里的`发电机;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源,可以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池的正、负极通常用十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演示实验:用蓄电池(其中一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联系实际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干电池?在哪些地方见过使用蓄电池?

(4)电流的方向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介绍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探究活动

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或粗铜丝,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或番茄、柠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注意两根导线不要碰着.这时舌头上有什么感觉?

5的形成教案(12)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自然课教案设计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异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巨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临时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临时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 洪

搬运作用

雨 水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 (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临时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而,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5的形成教案(13)

小班数学教案:2的形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2的形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起数数的兴趣。

2、培养按数取物的能力。

3、理解“2”的实际意义,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2”的形成。

活动准备

1、课件:大树、小鸟;

2、在教室里摆放许多小兔(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小兔来做客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种小动物到我们班里来做客,它是谁?在哪呢?请小朋友快快找找吧!”

二、展开

1、体验2的形成

(1)请幼儿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

教师:小兔藏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每个小朋友找一只小兔来。

——你找到了几只小兔?

(我找到了一只小兔)。

(2)请幼儿再找一只小兔

教师:这一只小兔有些孤单,请小朋友再给它找一个伙伴好吗?

小兔的伙伴就藏在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去找找吧!

幼儿找到另一只小兔。

(3)现在你有几只小兔?

(现在我有2只小兔)

教师:先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后来又在草丛中找到1只小兔,变成了2只小兔,1添1是几?

(1添1是2)

(4)请幼儿复述:1添1是2。

2、课件感知2的形成

小兔来我们班做客,我们应该为小兔准备爱吃的萝卜和青菜

(1)课件播放:

先请1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再请另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

1个萝卜添上1个萝卜是几个萝卜?1添1是几?(1添1是2)

(2)教师用贴绒教具演示2的形成过程:

先请1只小兔吃1棵青菜,再请另1只小兔吃1棵青菜。

1棵青菜添上1棵青菜是几棵青菜?1添1是几?(1添1是2)

3、认读数字2

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菜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2来表示)

幼儿认读数字2,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

4、理解2的实际意义。

(1)问2能表示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草,还能表示2个什么?

小结:2能表示所有数量是2的物体。

(2)课件播放若干数量是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2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

播放音乐,请幼儿在教室里寻找能够用2来表示的物体。

教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物体能够用2来表示,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去找找吧。

音乐停止,到老师身边来说给小伙伴听,自然结束!

5的形成教案(14)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2的形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优秀数学教案《2的形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起数数的'兴趣。

2、培养按数取物的能力。

3、理解的实际意义,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的形成。

【活动准备】

1、课件:大树、小鸟;

2、在教室里摆放许多小兔。(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小兔来做客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种小动物到我们班里来做客,它是谁?在哪呢?请小朋友快快找找吧!

二、展开

1、体验2的形成。

(1)请幼儿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

教师:小兔藏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每个小朋友找一只小兔来。——你找到了几只小兔?

(我找到了一只小兔)。

(2)请幼儿再找一只小兔。

教师:这一只小兔有些孤单,请小朋友再给它找一个伙伴好吗?小兔的伙伴就藏在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去找找吧!

幼儿找到另一只小兔。

(3)现在你有几只小兔?

(现在我有2只小兔)

教师:先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后来又在草丛中找到1只小兔,变成了2只小兔,1添1是几?

(1添1是2)

(4)请幼儿复述:1添1是2。

2、课件感知2的形成。

小兔来我们班做客,我们应该为小兔准备爱吃的萝卜和青菜。

(1)课件播放:

先请1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再请另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1个萝卜添上1个萝卜是几个萝卜?1添1是几?(1添1是2)

(2)教师用贴绒教具演示2的形成过程:

先请1只小兔吃1棵青菜,再请另1只小兔吃1棵青菜,1棵青菜添上1棵青菜是几棵青菜?1添1是几?(1添1是2)

3、认读数字2。

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菜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2来表示)

幼儿认读数字2,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

4、理解2的实际意义。

(1)问2能表示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草,还能表示2个什么?

小结:2能表示所有数量是2的物体。

(2)课件播放若干数量是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2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

播放音乐,请幼儿在教室里寻找能够用2来表示的物体。

教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物体能够用2来表示,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去找找吧。

音乐停止,到老师身边来说给小伙伴听,自然结束!

5的形成教案(15)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5的形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5的形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5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2、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水果图片、树叶图片若干学具:树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拍手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马老师来玩拍手游戏

2、师:小朋友,马老师问你,1添上1是几?

幼:马老师,我告诉你,1添上1是2.

师:小朋友,马老师问你,2添上1是几?

3、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4,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4、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如:教师说1,幼儿接着说2、3、4

二、学习5的形成

1、小朋友,秋天到了,看看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苹果树上的'果实成熟;今天小狗要去摘苹果吃。我们看看它摘了几个苹果,是怎么摘的教师扮演小黄狗,摘苹果,先摘4个苹果。

小黄狗的苹果摘好了,我们来数数它一共摘了几个苹果?

小狗刚想走了,想起了要送一个苹果给小花狗吃,于是又回去摘了1个苹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黄狗一共摘到了几只苹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4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有5个苹果。

小黄狗一共摘了5个苹果。

3、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慢慢地变黄了,黄了的树叶会掉到地上去,成了落叶。

教师演示一棵树上落下来了4片树叶。

接着又落下来了一片。

引导孩子说出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

4、以相类似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5的形成。

5、小朋友,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那我们就知道了4添上1是5.

三、拾落叶

1、小朋友,秋天到了,你们也想去拾落叶吗?

2、教师为每张桌子发放好一定的落叶。

3、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拾落叶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小朋友听老师的指挥,老师请你先拾几片,你就先拾几片,然后拾几片,还要边操作边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结束部分今天我们学习了4添上1是5。

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数量是5。

5的形成教案(16)

中班数学学习8的形成和数数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数学学习8的形成和数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知道7添上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2、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并能不受物品摆放形式、位置的影响进行正确点数。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7、8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动物磁性教具各8个,数字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摆放一些数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笔等

3、操作材料、钢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动物故事导语:森林里最近非常热闹,因为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啦,情景一定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瞧!小动物们要出场了,请你们拍7下手欢迎小动物们出场。

二、创设情景,学习8的形成1、出示小兔子图片,师:看,首先出场的是谁?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用数学几表示?瞧!又来了一只小兔子,现在是几只小兔子?用数字几表示?本来有7只小兔子,又来了一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我们就可以说:"7添上1是8"(幼儿跟说)2、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与数字8之间的关系,理解7与8之间多1少1的规律。

师:小兔子要吃胡萝卜,我们帮小兔子送胡萝卜好不好?请幼儿一一对应送胡萝卜图片给小兔子,数一数,有几个胡萝卜?(7个)用数字几表示?小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几?少几?(引导幼儿说出7比8少1,8比7多1)怎样变成一样多?我们再来送一个胡萝卜(7添上1是8)3、运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并重复上述流程送水果,让幼儿巩固刚刚对8的形成的认识。

4、变换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让幼儿排除干扰正确点数。小兔子要为大家表演了,它们能够边敲跳边变换队形呢(师将小兔子排列成圆形),瞧,排成什么形了呢?小兔子有几只呢?(师再变换一种排列方式让幼儿点数总数)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样变换队形表演,小朋友们谁能上来帮助它们摆出新队形?一起数一数小猴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5、认识数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总数是8的物体今天有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呢(8)我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小朋友看一看"8"象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8。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巩固理解小动物们表演完了,它们想休息一下,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

1、听音说总数老师弹琴,小朋友认真听听弹了几下?

2、听音做动作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做相同数量的动作:拍手、跺脚等3、看数发音请小朋友看数字卡,发出与数字卡相同数量的声音:如学小猫叫、小狗叫等四、操作学具,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1、投放自制操作材料"春姑娘的朋友",请幼儿独立完成2、教师批改,检验幼儿学习成果3、点评操作材料:《春姑娘的好朋友》

谁是春姑娘的好朋友?请将数量和春姑娘身上的数字一样多的物品与春姑娘连上线。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5的形成教案(必备16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