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6日 16:15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习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近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所以采用“神州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州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习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感,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
魏县四中 于川林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重点难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制取氧气。
三、教具
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学生回答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讲出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反应条件。
再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查
示范连接装置、
检查装置气密性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
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
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写。
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
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
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
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
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
掌握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2、装
示范装高锰酸钾药品
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并加以指正
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
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
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
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
用药匙和纸槽装5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
在试管口放团棉花
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
巩固如何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
3、定
示范固定仪器
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
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
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斜
固定好装置
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
并指正错误
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小结,并写好结论。
将一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导管先不放在集气瓶内(为什么)
掌握固定仪器的方法
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4、点
提问试管的加热方法?
点燃酒精灯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再次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
回答先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点燃酒精灯,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
观察棉花情况。
观察到现象有高锰酸钾粉末喷向棉花。
小结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掌握加热试管方法
5、收
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一有气泡产生即可收集,为什么?提示试管中除了高锰酸钾外,还有其他物质(空气)。
要求学生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各收集一瓶氧气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
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还有水,提出该同学是否收集满氧气的问题。
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显红色,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问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桌面上,和能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提问能够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
思考回答
小结:不能马上收集,因为刚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将导管放入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
再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一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
小结并作好笔记:
1、排水法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已满
2、排气法收集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讨论得出是试管口没有放团棉花、或没放好棉花,再得出高锰酸钾易溶与水,溶于水变红色的物理性质
归纳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红褐色的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思考,一学生回答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一学生回答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离
将导管移出水面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
熄灭酒精灯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提问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为什么?
熄灭酒精灯
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小结并记好笔记。
放好药品仪器,清洗有关仪器和实验桌面。
总结制取氧气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便于记忆写出偕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掌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作业设计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有以下实验步骤: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将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③①②⑤④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稍为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心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⑦高锰酸钾混有可燃物,其中正确的是( )
A、全部 B、除④以外
C、除⑥⑦外 D、①②③④
3、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发现水槽液体变红色,请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A、 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
B、 、试管口忘了放团棉花;
C、 导管太粗;
D、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检查对实验顺序的掌握情况
考查实验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
考查实验注意事项和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实验室制取氧气》化学教学反思
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收集不到氧气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2、装有药品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防止药品表面吸附的湿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
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在对药品加热时,为什么有的时候试管内出现火星并发生爆炸?
答:可能药品中混有可燃性的炭粉、纸屑等。
5、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不宜过长,只需稍稍露出胶塞即可?
答:伸入过长,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6、实验过程中试管为什么会炸裂,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有:①对药品加热前未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向上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就加热;④试管质量较差;⑤铁夹夹试管过紧;(以上五个原因也是用试管给其他固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炸裂的主要原因);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导致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⑦实验结束洗涤试管时,试管炸裂,其原因可能有:实验刚结束,未等试管冷却就用冷水洗涤;洗涤时用力过猛。
7、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再熄灭酒精灯?
答: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里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8、为什么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答:对于气体的收集应采用什么方法,与它的物理性质(即溶解性和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有关。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采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9、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
答:因为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净,当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气泡放出时方可收集。
10、收集完氧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为什么要正放在实验台上?
答: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以减少气体的逸散。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简单有趣,大胆的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制备氧气,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学生有了亲自体验,课堂兴趣很浓,动手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因此在本节课中,本人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等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课件的制作应该符合科学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