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用“推”用“敲”拿不定主意,碰到韩愈,韩愈用“敲”。这也是“推敲”一次的来源
苦吟
唐 作者: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
这首诗歌形容作诗的反复推敲
《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原因是这样的:
古诗十九首,成诗的年代上下差二三百年,并非一个作者所作,但也不是太有名的作者所做.否则,也多多少少会不知道作者.
但一个时代的东西,大多会有相互借用,相互引用,相互化用,相互取长补短的现象,如诗经纵跨几百年,里面也有一些相似的句子和用法,这和当时的文风,创作习惯,当时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相合.就算到了唐宋,后人借用化用前人的句子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一些名句亦是如此,这就是文化的积累.
古代的文化教育非常不普遍,读书人的比例很少,圈子很小,但舆论发达,因为文人不甘寂寞,好比较和品评,好附风添雅之类的东西,谁创造了什么好的作品,足不出户,也会知道,也因此,才有了楼主所说的现象.
这不是课本的范畴,老师也未必知道,除非研究古诗词多年的.
古诗19首的名字是各不相同的吧,还有汉魏的诗歌题目重担也不多。如果要说重复,应该就是像歌行体这样的古体诗,或者词了。
歌行体么,本身题目中带了“行”这个文体特征。像长歌行,燕歌行等。
词么,就是词牌名,这个不算题目,只是用来唱这个词的调子。
这两类是重复比较明显的。
还有就是唐诗。唐诗贡献在绝句与律诗。我们能看的题目“重复”估计就是绝句了。但这也不叫重复,只是很多诗人都写了这个体裁的诗歌,又没有给那些诗命名,为了省事,就叫绝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