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有关时势造英雄的诗句

发布时间: 2024-11-05 23:24

1. 请大家列举一些历史上“时势造英雄”的经典例子

萧何

萧何(?—前193),秦朝时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丰邑人。他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在为西汉王朝夺取江山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作为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重要谋臣和得力助手,作出了卓越贡献。

秦朝末年,萧何在沛县衙门里当县令的助理,主管征收财物和掌管刑狱。他以通晓法律法令,主持公道,不枉害无辜而名闻当地。

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与刘邦同乡,通晓律阳令,非常敬佩刘邦。陈胜起义后,积极追随刘邦反秦,为刘邦出谋划策,义军攻入秦都咸阳后,将领都去秦宫搜寻财物宝货,唯萧何进秦丞相御史府,将图书典籍收罗起来,为以后汉朝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故后世称为汉承秦制。楚汉相争,奉太子刘盈守关中,安抚百姓,训练士卒,筹集粮草,使在前线作战的刘邦,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兵员及后勤保障源源不断,终于垓下一战成功,灭项羽。汉王朝建立,论功行赏,萧何功第一,封赞侯,食邑5000户,与韩信、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

2. 有关英雄造时势的论据

时势造英雄最关键的是“英雄”的本质,如果有一方对于“英雄”这个概念把握的不准确,就很容易失败。字典里对英雄的解释非常简单,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奸雄在特定的时代也会被当作“英雄”,其实我们社会上普遍接受的“英雄”概念是因为人格魅力出众,比如李世民,文治武功当时几乎没有人能比,爱护臣民,做事的出发点往往是首先考虑到国家和人民,严于律己,人格魅力非常强。但是有人是因为做了一件看起来似乎是英雄的事,比如上面粘贴的辩词里说的秦始皇和隋炀帝,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做了一些似乎是英雄的事,但是他们做这些事是不是出于一种伟大的造福民众的英雄精神呢?我看是满足个人私欲,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武力。哪能算是英雄吗?好比你心眼坏把同学推倒了,显示你力气大,结果刚好一辆车开过来,那个同学被你推倒反而没被车撞倒,这能说你是个好心的人吗?

说到这里可能楼主就明白了。如果你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你就紧紧守着英雄是做成英雄事业的人这一条不要放,尽量举正面例子——比如唐太宗是英雄是因为当时天下乱了很多年,社会需要安定,而且当时突然出现那么多优秀的臣子,别的朝代可没有。而很多与人格魅力的人,有成为英雄的自身条件,比如王勃、比如李白杜甫范仲淹,都是有德有才,忧国忧民的典范,自身有英雄气质,但是也只能在诗词上能够做出一些成就,让后来人评价一下,对当时社会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巨大贡献,不然李白杜甫怎么不能阻止安史之乱呢?

但是如果你的观点是时势不能造英雄,你就把历史上那些做成了一些成绩但是人格比较低下的,比如隋炀帝修运河、明成祖朱棣编永乐大典等等。拿出来说那些不是英雄,碰巧做了几件事,出发点很不对。但是,可以又把岳飞那来说事,虽然不成功,是英雄。

总之,一定要抓住英雄是有英雄业绩的人还是有英雄人格的人。哪一种说法对自己有利,用哪一种。辩论没有对错,不要拘泥于字典,那常常是以偏概全的。希望你赢得这场辩论。

3. 时势造英雄,面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使我想到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牺牲生命。捐:舍弃。躯:身体。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指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去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曹植《白马篇》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扩展资料:

一、曹植《白马篇》赏析: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

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二、《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赏析: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游侠儿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不仅是由于他武艺高超,更重要的,还由于他具有崇高思想品德。这种思想品德和他的高超武艺结合起来,使这个英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马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 速求时势造英雄的例子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

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

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

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

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

项羽率车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随后亲率主力渡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这就是著名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一到战场,楚军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

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

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章邯见大势已去,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项羽却在西进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绳池东)下令将这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时,另一路起义军汉高祖乘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在巨鹿,关中空虚,占领了咸阳。

项羽大为不满,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当时项羽军四十万,汉高祖军不足十万,双方力量悬殊。

汉高祖自度力量不敌项羽,便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羽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中闪烁著刀光剑影。

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举起所带玉块,暗示项羽杀死汉高祖,项羽却优柔寡斯,被汉高祖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

项羽依靠强大兵力,暂时压制汉高祖。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封汉高祖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汉高祖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

结果养虎贻患,导致汉军势力日后卷土重来。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

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汉高祖便乘隙东进。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

接著,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万精兵还救彭城。此时,汉高祖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

项羽军则收复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万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

战斗从拂晓开始,楚军勇猛顽强,边打边冲。到了午时,已将汉军打得大败。

楚军追到彭城东北的泗水,汉军纷纷落水,死者十余万。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壁(在今安徽省)以东的睢水上,又歼灭数十万人。

汉高祖只率数十骑逃出重围,连妻子吕雉和父亲太公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一战,项羽决策果断,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敌不意,击溃汉军数十万之众,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汉高祖打了一仗,结果被阻于荥阳以东。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

这期间,汉高祖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项羽找汉高祖决战,又急攻不下。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

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鶭,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有关时势造英雄的诗句】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