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歌如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18:33

1. 蒹葭中诗人是如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读这首诗时,许多人提出了问题:“所谓伊人”是谁?是男还是女?一会儿说在这儿,一会儿说在那儿,“伊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天寒水冷,一个人跑到芦苇塘干什么?诗中的“我”又是谁?这个“我”最后与“伊人”相会了没有?诗中写的是现实,是想象,还是梦境?而这一切,在诗中是没有答案的。也有人试图破解这些问号,然而,结果是越弄越乱,越弄越糟。其实,这些问号的存在,也正是这首诗的美之所在,真的有了答案,诗也就不美了。可以说,《蒹葭》之美,就是朦胧之美,就是这些问号之美。

“蒹葭苍苍”,芦苇茂盛,遮挡视线:“白露为霜”,晨光不明,视物不清,这本身就是个朦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出现的“所谓伊人”,更是朦胧到了连面目都没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并没有具体的位置。“我”与“伊人”到底距离多远,到达有多难?只是说出了“道阻且长”,模糊得很。“我““溯游从之“之后,那个”伊人“,还是”宛在水中央“,仍然是面目不清晰。为了造成朦胧的意境,诗中还特意使用了”所谓“宛”这样的词。诗面整个是不清晰的,全是朦胧的。然而,这并不是一首朦胧诗,诗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鲜明地表现了对心中爱人的急切的追求和强烈的思念。那个心上人看都看着了,可就是看不清楚,就是到不了跟前,这种心情已经让读者体会到了。诗到这里也就不用再说了。

诗的任务并不是告诉人们原因、结果和经过,诗也不告诉人们答案正确与否。诗表达的只是情感,并且激发出读者的同感。这首《蒹葭》,需要表达的已经表达了,作为读者,我们也为之产生了冲动,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说这是一首好诗。至于诗中的那些问号,就全交给读者了。那个“伊人”可以轻盈,可以丰满,可以有微微的笑,可以有淡淡的愁,全凭读者自己想象了,有一千个读者,就可以有一千位“伊人”。正是由于诗的朦胧,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了读者再创造的机会,才使我们读这首诗时,有了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诗中活动的快感。这样的朦胧也正是诗的美好之处。之所以说《蒹葭》是《诗经》中的精品,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朦胧之美就是重要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寻一个演员扮饰其中的“伊人”,再找一个演员饰其中的“我”,再让导演、剧务、化装、灯光、布景也掺乎进来,将诗中的一切都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那一定没有味道了。因为一切全固定了,时间、地点、人的相貌,全由屏幕图像给出了,全不用我们自己的大脑了,我们的情感无法加入其中了。看了这样的东西,实际是等待答案,是在解数学的题,得到的是另一种愉快──绝不是读诗的

愉快。

《蒹葭》之美是朦胧之美,是写意之美,是诗之美。读《蒹葭》时,所谓字字落实的考据,其错误宛如将精美的古瓷打碎,而去研究碴口。

2. 结合西北有高楼和蒹葭两首诗分析诗人如何激发读者想象力的

毛诗和朱熹对《蒹葭》首句的解释:““毛传”认为是兴,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是起 兴后再以赋法叙写。

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 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 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 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 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中国文学史》是调和论,不可确信,毛诗与朱熹定义不同,是从他们解诗意不同而来的。)。

3. 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在思维主体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怎样培养想象力呢?首先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存经验;其次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再次,应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具有丰富的学科性。

今天我的手叫热过烫着了,打字很痛苦。只能勉为其难的给你回复了。

个人不成熟的经验,想象力培养必须寄托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方为有本之源。1、凭借于阅读。

且看这段文字: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背后带一张弓,腰间插一壶箭。

这是柴进的外貌描写。学生边读,变让学生循着文字,逐句逐句想象勾勒柴进的人物形象,久而久之,对人物形象的构思,就自然很形象了。

2、凭借于诵读。且看这段文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教师可以诵读,可以指名朗读优秀学生诵读,集体诵读,要求边读,边想象景色。

数遍下来,北国壮丽秀美的景色,便栩栩如生的勾勒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如果读的激情飞扬,就能深入文字之中,批文入情,感知主席当时豪迈激荡的情怀。

3、凭借于表述。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课,可以让学生描述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的动作、表情、语气、用词的变化和小狗称谓、褒贬之词所映示的形象。

学生就能感觉“变”的情节、变得“初衷”,从而准确的把握文本。像诗歌一类的文句,都可以让学生在表述中,想象、描绘诗歌之境、之情。

4、凭借与写作。①教师有意识的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描绘其景色。

如,拔河时,赛场上热闹、热烈的景象。让学生从大的场景、具体个人、竞赛双方的整体、个人、组合间的逐鹿……②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视频片段,让学生去描绘。

③给一个特征鲜明的词,让学生去构思画面,并描述出来。5、凭借于修改语言。

这里的语言包括一般的课堂互动,也包括作业、作文。发现学生想象力表现好的,或者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语句、语段,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雕琢,共同提高。

以上仅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些尝试。其实,方法是无限。

相信你在教学中,还会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吧。

4. 诗歌教学中如何巧用想象

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③在诗词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想象作用呢?

1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合理想象

前人告诉我们,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我们认为,无论任何一首诗词,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根据诗词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想象的兴趣,达到想象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不仅是古典诗词,就是现代诗歌,其特点都是言简而意赅,形近而意远,在短小的篇幅里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不可能按照一般的时空顺序来进行字词逐一的排列组合,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一股脑儿地直白地呈现出来,因为那将不成其为诗。而只能是选取具有典型的意象,根据诗人语言习惯和一定的语法规则,有机地进行语言整合,形成具有作者独特个性的诗篇。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一规律,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憨读、死记、硬背,最终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2 善于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

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在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诗词教学便无从谈起。如果不善于激活文字,重视文学形象的创造,那么,古典诗歌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了无生机的文字符号。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善于展开想像,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才不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幅幅色彩各异,独具特色的生动画面。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诗词意境之中,充分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例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果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设诗歌情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再加上初秋的傍晚,清新的空气,美妙的景色,是那么宜人;雨后无尘的碧空,如洗的松针,洒满松林的皎洁月光,清澈见底的涧水,流水冲击石头,发出淙淙的响声;竹林深处,不时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正要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即将返航顺水而下――通过想象,才会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读者也因此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感受到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还能感悟到作者超脱世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独特心境。

3 留意填补空白,注重扩展想象

稍有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和空白的不确定性,这几乎成了定律。诗词尤为突出。诗词中的空白,自然是指各意象之间的“断裂地带”。而这一“断裂地带”却又和书法作品的飞白近似,形断而意连。如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中,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之间,就有明显的断裂地带,也就意味着,各意象之间有着应需想象才能达到构成一幅画面的的填充空间。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诗词犹如绘画,其妙处就在于在该留下空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下空白,以收言近而意远之效。教学中,这样的空白,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出,并且还要善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语文知识进行填充。可以说,懂得这一点,就懂得了诗词教学的大半。

4 加强比较阅读,训练延伸想象

在诗词教学阅读中,对于那些诗词意蕴相近或相反,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诗篇,教师也可训练学生将其进行联想,并把这种联想看作一种特殊的想象方式,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想到崔颢《黄鹤楼》里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过联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效果,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联想到诗歌所表现的内在本质。

5 加强写作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的培养最终应该或者说要有意识地落实到写作上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目的最终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使其应用于文学的写作活动中。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诗文,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对诗词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或者改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诗歌如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