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14:29
成功之处: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我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感受语言,抓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抓重点字词体味真情,品读关键句段感受真爱。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与功能,知道了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爱如茉莉”。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在读中品味父母之间平谈无奇却又芳香宜人的爱。如在教学第7和第9自然段时,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尽情地读,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也被学生深情的朗读所感染。在第九自然段这种温馨美好的画面里,我不是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而是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的分量,体会真爱的魅力。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应回归生活。仅获得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理解如茉莉般的真爱后,我从课文提炼出一首小诗《爱是什么》让学生朗读,读中体会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一个不敢动,一个不能动,甚至连阳光都赋予了人的情感。接着又出示句式:爱是_____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写话训练。通过这个写话的练习,学生能更深刻地体味爱的内涵:身处这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不仅有父母儿女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也有相濡以沫、相扶相伴的归于平淡的爱,还有作为人生同路人的彼此关心与帮助的爱,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更为博大的爱。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爱,体验爱,表达真爱。
不足之处:首先,对美文的品读不到位,读书的方式也显得单调。其次,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的语言组织不够精炼,还需老师经常指导。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在交流和汇报时就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每一个人感受的角度和程度不同,学生的汇报是原生态的,每个学生都想展示自己,但一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详,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我又不愿意打断学生,放是放出去了,收的不够及时,造成了前松后紧,没能做到收放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教学建议: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简单的一个字,读。”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应该紧紧抓住细节描写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感人的细节描写中用圈点画的形式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找、读、品、悟,借鉴作者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生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开始,我就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首先让学生从诗歌中去感受“爱”字,去体验“爱”所带给人们的温暖。也为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较浓厚的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己去找句子,写体会,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找的句子的内涵,我让学生带着感悟读自己的句子,区别于以往教师牵着学生读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在自学阶段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
在教学结束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如茉莉般平淡却真切的爱,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去思考,去感悟身边的爱,让学生明白爱就在身边。这一设计使课文思想得到升华和延伸,关注了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联系,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每天来自不同角落的关爱,并懂得回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爱真正“钻”入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
本文是一篇赞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从细节处一次次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借茉莉纯洁、朴实的特点来托物言志,赞叹这对普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如同这茉莉般感动人心,耐人寻味。
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之前并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依然保留了感知课文、认读和理解生字词的环节。但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宜占用太长时间,否则重、难点就不够突出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想通过“解题”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即:“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茉莉花”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3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对于茉莉花的特点,文中很明确地用三个词来形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清香。由于在6-13节细节中,学生已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因此,能轻松地浅谈这三个特点与“爱”之间的共同点,我相机总结。
达到“解题”这个教学目标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爱”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赞美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爱,无论是茉莉般朴实的爱,还是玫瑰般热情的爱……从而联系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爱”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升华,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的范围。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课件设计不够新颖、板书的位置有些偏、语言方面可能还需日后的锤炼……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我的反思不够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处,若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会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继续摸索,继续努力!
课如茉莉——平淡中沁人心扉。
这是苏教版国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在设计这篇课文这一课时时,主要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初步感知。因为是第一课时,孩子们以前也没怎么接触过,所以首先磁带的范读让孩子们整体感受课文。接着说话训练。先说说你见过的茉莉,再通过看图片,学习课文中的表现茉莉特点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再说说茉莉。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一找课文中的一些能表现出爱的细节,读一读,说一说。最后总结出爱与茉莉的特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教学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各个环境之间的引导与连接相当重要。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范读磁带,图片、音乐等的渲染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学习这篇课文的情境中,为后面的说、找、读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生与课本的情感对话。有时候有感情的读胜于喋喋不休的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大量的读,并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努力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感情加深理解。
说话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从简到难的说的训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说些什么,可是说着说着就便有话可说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的找细节,谈体会。同学们找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只要他的体会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如果说的不合理的也给予及时的纠正。
四、理解过程中引导学习生字词
传统的生字词教学是把生字词都集中起来逐个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太枯燥。因为孩子们都是五年级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没有安排生字的认读教学,而是把一些词语的教学穿插在课文的教学当中。这样既不枯燥,又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五、关注到少数家庭特殊的孩子
本来的课后习题想设定为:请回家观察观察自己的爸妈之间的爱是什么样。后来一想不行,有些孩子父母不离异或不在身边,这样的题目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自卑。于是在课堂上把课题的爱范围扩大,并把题目换成:你感受过平凡无奇的爱吗?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爱。
因为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所以课堂的有些设计就是模仿他的教学,但又根据我们这边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发现孩子们接受的还是不错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收获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成语言很重要,要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亮点进行生成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和谐融洽。在教育教学中我需要努力学习的还很多。很幸运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谢区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学习机会!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题目十分新颖、别致,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但它也正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爱”与“茉莉”挂起钩来?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爱如茉莉”呢?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在仔细研读文本后,拟定了教法: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抓住题目和细节进行教学,整合成四个板块:1、导入课题,初步感受茉莉;2、品读课文,寻觅“爱如茉莉”;3、交流讨论,品味“爱如茉莉”;4、归纳提炼,拓展延伸。
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出现在我眼前,不由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我精心设计这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爱”字,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在寻找文中细节描写时体会到人物内心那至情至爱的情意,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的含义。抓一句话,抓一个动作,抓一个画面,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去品茉莉般的真爱。抓住细节,寻觅真爱。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第一、所有的爱,都是通过生活中一个个细节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课文中寻找那些充满爱的生活细节,例如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可能流露的就是像茉莉一样的爱。第二、所有的动作和细节都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所以我们阅读课文时要关注语言。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是冰冷的,它是有温度的,在学生交流时,我打算重点指导这两处:第一处: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给你爸爸包饺子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的。”让学生通过读,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到“妈妈爱爸爸”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读“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的。”体会爸爸爱妈妈。是啊,如果爸爸知道妈妈生病了,他能吃得下饺子吗?所以说这句话虽然是说妈妈爱爸爸,但是也可以看出爸爸爱妈妈,他们两个人相互关爱。妈妈把爸爸吃饭看得比自己生病还重要。什么叫爱?就是把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这就叫爱!这就是像茉莉一样的爱,虽然平淡,却真真切切。
第二处: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话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在这段话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叮嘱”,从“叮嘱”体会到爸爸爱妈妈,因为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茉莉花,就叮嘱我剪了一大把,让妈妈每天都能闻到茉莉花的清香。抓住“紧握”这个词,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爸爸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最后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没写爸爸,也没写妈妈,却写阳光,你们看,这阳光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探”,这里不用“照”“射”,而用“探”,好象阳光也通人性,不忍心打扰他们,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就像爱,撒播在小小的房间里。阳光虽然是景物,但这里的阳光有了人的感情,作者写的是景语,但却寄托着人的感情,所以要记住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个“探”字,让阳光有了人的感情,这一幕温馨、静谧、美好的画面,要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用心读一读这段话。引导学生体会爱是相互的,爱就是一种付出,在交流中不时有精彩,有思考,有启发,更有真情实感。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 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在对这节课进行研究的时候,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牵一点而动全文”,避免繁琐的分析与讲解,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于永正老师认为“简单不是减少,是目标简约、精简环节”。
以前我也听过有的老师讲《爱如茉莉》,从头讲,妈妈说爱像什么?我一开始同意妈妈的看法吗?后来,我又怎么认为的?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占用了不少,学生也没有真正地深入文本去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或许这篇文章有更好的切入点吧。看着文章的题目,我在想“爱如茉莉”,不就是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吗?一是茉莉花有什么特点,二是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爱。二者都弄懂了,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就抓住了这两条线索:茉莉花的特点与父母的爱。
2、细节悟真爱。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爱,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
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引导学生理解“直奔”、“蹑手蹑脚”、“紧握”等词的含义,从而体会父亲对母亲那份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父母说的两段话,感悟他们之间的彼此体贴、默默付出;透过“探”字体悟“人有情,景有语”。学生品词析句,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温度,对父母的真情有了了切身的感悟。
3、寻找身边的爱。
现在的孩子怨言太多,对父母的抱怨、对老师的抱怨非常的多,除了一些合理的之外,有的时候显得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会体谅师长的良苦用心。他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而“爱”这一字眼涵盖的范围太广,内涵又太深,所以我就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爱的细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以“爱是什么?”为题让学生谈感受。我先开头说:“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的担心,爱是爸爸的叮嘱,爱是孩子们上课时专注的眼神,爱是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爱是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爱是家长们的关心和帮助??”课后作业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身边的真爱。
一件件小事啊,一个个细节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一缕微笑??只要留心,我们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啊,但因为太平常了,常常给忽略了,正酷似茉莉的质朴无华、幽香袅袅、平淡无奇。也不知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真爱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否也能有一颗爱别人有心。
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也请在坐的老师们批评指正。
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我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还是有遗憾的。下面就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体设计
本节课主要抓住细节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大爱无痕、真爱无声的父母之爱。所以在整体设计上我利用板书“爱如茉莉?!…”这样的形式设计整堂课,可以使两条线索平行进行,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展开:“病中嘱托”;图片捕捉法;小小辩论“父母真的睡好了吗”。在这三个板块进行中,强调抓细节、抓关键体会人物情感,并配以图片、音乐反复朗读,并且注重课文的补白,创造各种情景既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又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加深体会。最后利用一首配乐小诗和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爱结课,学生就就从课本走进了生活,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爱,并且懂得了要你做一个懂得爱并且乐于付出爱的人这样一个情感价值。
二、教学技能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及对于音、图、文、诵等教学技能的和谐处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这节课上我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观察插图、联系实际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像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我以整体感知——逐个解读——重点品读——联系实际——小诗作结的流程展开,利用鲜明的板书理清文章脉络。
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每一个过渡语的精心设计,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学习三个板块。层层递进,重点赏析、品悟。
在媒体的使用上,这节课可谓达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对于课文插图的配乐朗诵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难点,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于最后的配乐诗朗诵更是起到了回顾全文和情感升华的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是一中艺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每节课中的不完美。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文本中的词句和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结合的不是那么自然流畅,显得生硬;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这样也许会听到更动学生内心的想法,真正以学生为主;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这样可能比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
第一次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时,我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动于妈妈生病时仍牵挂着那顿允诺的饺子,感动于爸爸感知到妈妈生病时焦急的脚步,感动于那幅安静幸福的相依图……是呀,感动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课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占据主导。于是,在充分的阅读课文以后,我就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析。虽然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各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但是,通过每位孩子充分地读、品、说、再读。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孩子们发现了“奔”、“怔住”、“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等这些词语背后包含的深情。
同时,我们得清醒地看到:我们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的。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让孩子们初识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想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最后的联系生活实际时,才能够去发现自己身边那茉莉般的爱。
这是苏教版国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第二课时,主要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先说说你见过的茉莉,再通过看图片,学习课文中的表现茉莉特点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再说说茉莉。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一找课文中的一些能表现出爱的细节,读一读,说一说。最后总结出爱与茉莉的特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教学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各个环境之间的引导与连接相当重要。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图片、音乐等的渲染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学习这篇课文的情境中,为后面的说、找、读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生与课本的情感对话。有时候有感情的读胜于喋喋不休的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大量的读,并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努力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感情加深理解。
说话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从简到难的说的训练。
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的找细节,谈体会。同学们找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只要他的体会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如果说的不合理的也给予及时的纠正。
因为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所以课堂的有些设计就是模仿他的教学,但又根据我们这边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发现孩子们接受的还是不错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收获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成语言很重要,要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亮点进行生成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和谐融洽。在教育教学中我需要努力学习的还很多。
本文是一篇赞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从细节处一次次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借茉莉纯洁、朴实的特点来托物言志,赞叹这对普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如同这茉莉般感动人心,耐人寻味。
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之前并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依然保留了感知课文、认读和理解生字词的环节。但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宜占用太长时间,否则重、难点就不够突出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想通过“解题”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即:“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茉莉花”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3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对于茉莉花的特点,文中很明确地用三个词来形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清香。由于在6-13节细节中,学生已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因此,能轻松地浅谈这三个特点与“爱”之间的共同点,我相机总结。
达到“解题”这个教学目标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爱”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赞美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爱,无论是茉莉般朴实的爱,还是玫瑰般热情的爱……从而联系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爱”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升华,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的范围。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课件设计不够新颖、板书的位置有些偏、语言方面可能还需日后的锤炼……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我的反思不够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处,若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会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继续摸索,继续努力!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题目十分新颖、别致,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但它也正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爱”与“茉莉”挂起钩来?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爱如茉莉”呢?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在仔细研读文本后,拟定了教法: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抓住题目和细节进行教学,整合成四个板块:(一)导入课题,初步感受茉莉。(二)品读课文,寻觅“爱如茉莉”。(三)交流讨论,品味“爱如茉莉”。(四)归纳提炼,拓展延伸。
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从知道要上拉网听课开始,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课文是《爱如茉莉》,有薛法根这样的名师上同题课在前,所以觉得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突破他的经典设计。
但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必定有其高人之处。再怎么挖空心思,他的两个精华“关注细节”、“感受语言”依然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好吧,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不必超越,向他学习,能用的拿来一用。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研究薛大师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第一次在兄弟班级试教,对教学设计不熟,一直关注的是自己,一节课磕磕碰碰上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很好地做出回应,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另外,还有两处景物描写的难点没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试教,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记住”一词的理解,有个女生说:“这件事在妈妈心中是很重要的,才会要女儿记住。”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抓住“怎样的事情才会要别人记住”一点,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在真爱要不要由夫妻之间的感情,延伸到大爱的层面,我选择了“不”。因为我觉得,教材中诸如“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父母与子女之爱”的题材很多,不必在一篇课文中面面俱到,一网打尽。在“爱是什么?”和“爱如什么?”两项主题选择中,我选择前者,因为以学生目前的年龄,连“爱是什么”都未能领悟,何来对“爱如什么”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其次,教师还要考虑采取怎样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是图片出示、音乐渲染或是语言的描绘,学生有可能会怎样表达,教师对不同的可能应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
现在,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爱如茉莉的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语句朴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那简单、朴实而又感人的爱。这篇课文写的事情虽小、平,但是表达的感情真,描写的人性美。所以极易感染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份朴实的爱,如何指导学生去抒写生活中这份真挚的情?
1、课的开始让学生补充板书,听写了上节课的重点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并运用词语来谈谈对茉莉花的印象,既巩固了字词,又在词语的运用表达中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体会、感悟。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导学生以读悟情,挖掘语文因素——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景物的渲染等,通过对关键字句的咀嚼品味,对重点段的反复诵读,让学生领悟文旨。如文中爸爸的“直奔”,通过读音的比较,认识意义的不同,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医院。为此我创设了情境想象“爸爸顾不上------,就------”,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表达中感受到爸爸心里只想着一个人,那就是妈妈。一个“奔”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爱。另外,检测导结时,通过学生用朴实的语言的来描述爱是什么?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让人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关注了细节,丰富了表达。通过学生精读体会,那静谧美好的一切,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底。
3、珍视文中词语的独特表达。如写阳光的“探”,写茉莉花香的“钻”,我让学生用换同义词的方法和文中词语比较,领悟到这些动词拟人化的表达。接着我又追问:“直接写人物的事例和情感就可以了,为什么又加一段景物描写呢?”学生在追问中明白了写景的好处:烘托渲染了人物美好的情感,借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信:这样深入的体会理解感悟,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一定会注意自己的用词,并会迁移课文的写景物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4、语文课程必须开放拓展,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来了解大社会,真正学会做人。因此,教完课文,回归课文时,我让学生凭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爱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样打比方,结果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有的说爱如……有的说爱如……我满怀欣喜地总结:“不管爱像什么,真正的爱平淡、真切、永恒、无私,温暖自己,温暖别人。希望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能体会别人给予的爱,也希望你能用真情献给别人你的爱。”
但在本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教师的鼓励、肯定还不及时。教学过程还可简单些。因为简单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会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澄澈的感受。今后我在教学中将奉行“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跟学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甜蜜。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范文
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我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课上下来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一、善于捕捉细节,用心体会字词知冷暖。
1、细节悟真爱。父母之间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爱,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与功能,知道了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爱如茉莉”。
2、字词促理解。语文教学有时也需要咬文嚼字。在字词的感悟中,有助于学生读懂文字的内涵,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对“奔”字的教学中,我从语音入手,让学生获得语义的理解,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把语文学习的真谛隐含在这个字的处理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觉到文字的温度。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感觉不足的是在对“掏”“钻”等动作的领会上还没有到位,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
也许,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温度。这样的教学,或许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二、设计开场白,体现语文味。
1、从“爱”入手,感悟文字的冷暖。
师:(教师板书“爱”)一起读——爱。
师: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风,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爱。
师:爱,是一个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飞瀑。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爱。
师:爱,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蕴涵着心与心彼此的感动。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爱。
师: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感悟都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爱”的文章,题目就是——爱如茉莉。
2、抓重点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出示词语: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弥漫 诗意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四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师: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生:洁白纯净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说的好,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我们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反思:
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体现着浓浓的语文味。尝试了知道,学生现场反应和自己的预想是相同的。一是因为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时经常给学生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才能很好理解这次的意图。难怪有人说,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三、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象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华。
从知道要上评优课开始,我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我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搜索别人先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阅读原文,解读教学参考书,欣赏教学配套课件,动笔撰写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课时时,我再读教案,感觉一直关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考虑,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 ,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一句的理解,有个女生说:“爸爸非常紧张妈妈,连听我的解释也来不及了,说明爸爸爱妈妈!”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句子比较法,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了文本中的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就显得稍弱;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等。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爱如茉莉的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赞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从细节处一次次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借茉莉纯洁、朴实的特点来托物言志,赞叹这对普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如同这茉莉般感动人心,耐人寻味。
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之前并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依然保留了感知课文、认读和理解生字词的环节。但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宜占用太长时间,否则重、难点就不够突出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想通过“解题”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即:“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茉莉花”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3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对于茉莉花的特点,文中很明确地用三个词来形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清香。由于在6——13节细节中,学生已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因此,能轻松地浅谈这三个特点与“爱”之间的共同点,我相机总结。
达到“解题”这个教学目标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爱”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赞美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爱,无论是茉莉般朴实的爱,还是玫瑰般热情的爱……从而联系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爱”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升华,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的范围。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课件设计不够新颖、板书的位置有些偏、语言方面可能还需日后的锤炼……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我的反思不够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处,若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会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继续摸索,继续努力!
篇二: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第一次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时,我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动于妈妈生病时仍牵挂着那顿允诺的饺子,感动于爸爸感知到妈妈生病时焦急的脚步,感动于那幅安静幸福的相依图……是呀,感动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课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占据主导。于是,在充分的阅读课文以后,我就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析。虽然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各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但是,通过每位孩子充分地读、品、说、再读。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孩子们发现了“奔”、“怔住”、“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等这些词语背后包含的深情。
同时,我们得清醒地看到:我们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的。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让孩子们初识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想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最后的联系生活实际时,才能够去发现自己身边那茉莉般的爱。
篇三: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这是苏教版国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在设计这篇课文这一课时时,主要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初步感知。因为是第一课时,孩子们以前也没怎么接触过,所以首先磁带的'范读让孩子们整体感受课文。接着说话训练。先说说你见过的茉莉,再通过看图片,学习课文中的表现茉莉特点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再说说茉莉。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一找课文中的一些能表现出爱的细节,读一读,说一说。最后总结出爱与茉莉的特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教学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各个环境之间的引导与连接相当重要。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范读磁带,图片、音乐等的渲染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学习这篇课文的情境中,为后面的说、找、读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生与课本的情感对话。有时候有感情的读胜于喋喋不休的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大量的读,并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努力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感情加深理解。
说话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从简到难的说的训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说些什么,可是说着说着就便有话可说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的找细节,谈体会。同学们找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只要他的体会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如果说的不合理的也给予及时的纠正。
四、理解过程中引导学习生字词
传统的生字词教学是把生字词都集中起来逐个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太枯燥。因为孩子们都是五年级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没有安排生字的认读教学,而是把一些词语的教学穿插在课文的教学当中。这样既不枯燥,又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五、关注到少数家庭特殊的孩子
本来的课后习题想设定为:请回家观察观察自己的爸妈之间的爱是什么样。后来一想不行,有些孩子父母不离异或不在身边,这样的题目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自卑。于是在课堂上把课题的爱范围扩大,并把题目换成:你感受过平凡无奇的爱吗?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爱。
因为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所以课堂的有些设计就是模仿他的教学,但又根据我们这边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发现孩子们接受的还是不错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收获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成语言很重要,要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亮点进行生成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和谐融洽。在教育教学中我需要努力学习的还很多。很幸运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谢区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学习机会!